1、考點:引流方法
為了減少術區積液,負壓引流是一種可靠的常用方法。大于30ml/天的引流量一般被認為是存在積液風險。
第二章口腔頜面外科麻醉
1、拔牙的麻醉范圍要包括拔除牙齒的牙髓神經,支配牙槽骨的神經以及支配頰舌側牙齦黏膜的神經。上頜第一磨牙的神經支配包括:遠中頰根及腭根的牙槽骨及牙髓神經為上牙槽后神經支配,近中頰根牙槽骨及牙髓神經為上牙槽中神經支配;腭側牙齦黏膜由腭前神經支配,頰側牙齦黏膜由上牙槽后神經支配。所以拔除上頜第一磨牙要麻醉上牙槽后神經、上牙槽中神經及腭前神經,對應的進針點分別為上頜結節麻醉、頰側近中浸潤麻醉和腭大孔麻醉。
2、考點:口腔局部麻醉并發癥
全身發麻,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神志模糊,心慌,氣悶,表情肌抽搐及血壓下降可判斷為麻醉藥過敏反應;癔病、腎上腺素反應的常見癥狀是頭昏、頭痛,口唇蒼白,并伴有血壓升高,脈搏快而有力;暈厥的臨床表現為頭暈、胸悶、面色蒼白、全身冷汗、四肢厥冷無力、脈搏快而弱、惡心、呼吸困難,重者甚至有短暫的意識喪失;中毒反應的表現可歸為興奮型和抑制型兩類:興奮型表現為煩躁不安、多話、顫抖、惡心、嘔吐、氣急、多汗、血壓上升,抑制型迅速出現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神志不清、隨即呼吸、心跳停止。
3、考點:上頜結節麻醉的概念及要點
上頜結節麻醉的是上牙槽后神經,麻醉范圍包括上頜磨牙(不包括第一磨牙近中頰根)牙槽骨及磨牙區頰側黏膜。進針點為上頜第二磨牙遠中頰側前庭溝,注射針與上頜牙的長軸成45°角,進針方向為向上后內方刺入,深約2~2.5cm。
4、上頜第二磨牙的拔除麻醉為上牙槽后神經及腭大神經,對應的麻醉為上頜結節阻滯麻醉和腭大孔阻滯麻醉。
5、有關麻藥過敏反應的報告集中于脂類局麻藥,而酰胺類藥物的過敏反應極罕見。普魯卡因發生過敏反應的原因是與酯類藥的主要代謝產物——對氨基苯甲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