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牙體組織
1.第一磨牙的釉質部分形成胎兒期,部分形成于出生后,所以該部位的釉質發育一度受到干擾,稱為新生線。
2.最先形成的一層牙本質,其基質膠原纖維排列與牙本質小管平行,在冠部叫做罩牙本質,在根部叫做透明層。
3.小管周牙本質鈣化程度高,含膠原纖維少;小管間牙本質膠原纖維多,礦化較管間牙本質低;小球間牙本質是指在牙本質鈣化不良時,鈣化小球之間遺留一些未鈣化間質,其中仍有牙本質小管通過的未鈣化區域;骨樣牙本質中牙本質小管數目少而彎曲,有些區域僅有少數小管或不含小管。
4.考點:牙體組織的基本知識
釉牙本質界的形態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小弧形線?;⌒尉€的凸面朝向釉質,凹面朝向牙本質。此組織結構可使釉質和牙本質接觸面積增大,并且有增強釉質與牙本質附著的作用。
5.考點:牙胚化過程中,成釉器組織結構特點
在鐘狀期晚期,成釉器的體積增大,外釉上皮由先前的立方狀轉變為低立方狀并呈皺褶樣排列,以增大與牙囊的接觸面積;同時包繞在皺褶中的牙囊組織中有較多血管。此種結構有利于成釉器從牙囊中吸取營養。為釉質的形成創造條件。
6.考點:牙發育中牙根的發育
牙根發育也和冠部牙體組織發育一樣,是外胚胎層和外胚胎間葉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上皮根鞘(外胚胎成分)的形成是根部牙本質形成的必要條件。只有上皮根鞘才能誘導牙乳頭分化出成牙本質細胞并形成根部牙本質。如果上皮根鞘斷裂使上皮根鞘不完整,則斷裂處不會分化出成牙本質細胞,也不會形成牙本質,留下自牙髓至牙周膜的通道即側支根管。“牙本質發育障礙”,實際上牙本質發育障礙可能形成多種牙本質發育異常,并不是側支根管形成的原因。
7.頜面部發育和牙發育神經嵴所衍化的組織稱外胚間組織,包括牙乳頭和牙囊,他們的性質是間葉組織或細胞。牙體牙周組織中唯一來自外胚胎層的組織是釉質,由來自于外胚胎層的成釉細胞形成,因此成釉細胞不是來自于衍化的組織。
8.考點:牙發育
牙發育中上皮和間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成釉器和牙乳頭的相互作用決定了牙的形態。在此相互作用中,牙乳頭(間充質)起決定性作用。這在移植實驗中得到證明,如將切牙的成釉器與磨牙的牙乳頭相結合,最后形成的是磨牙。
第二章 牙周組織
1.考點:牙槽骨生物學特性
牙槽骨受壓時發生吸收、隨牙的萌出不斷發生改建(吸收和新生)都是對高度可塑性的進一步說明。上述特點與牙槽骨中分布的血管有一定關系,而牙骨質中沒有血管,因此牙槽骨的抗吸收能力強。牙槽骨的不斷新生不會影響牙齒發育。
2.在牙根部發育時,來自成釉器內釉上皮和外釉上皮交界處的上皮形成桶狀結構,稱為“上皮根鞘”。上皮根鞘誘導牙乳頭細胞分化成牙本質細胞,形成根部的牙本質,此后-上皮根鞘斷裂并被吸收。部分斷裂的上皮鞘未被吸收而殘留在牙周膜中,稱“上皮剩余”
第三章 口腔黏膜
1.白斑:主要表現為上皮增生,有過度正角化或過度不全角化;
口腔扁平苔癬:基底細胞層液化變性,基底細胞排列紊亂,基底膜界限不清;
天皰瘡:由棘層松懈和上皮內皰形成。
2.角化不良是指在上皮棘層或者基底層發生角化,也叫錯角化。
3.硬腭部前區無黏膜下層,硬腭黏膜后區有黏膜下層,內含純黏液腺,即腭腺。
4.齦谷上皮為薄的無角化上皮,有上皮釘突;由于解剖的關系,容易集聚細菌而發生牙齦炎;牙槽黏膜沒有黏膜下層。
5.考點:口腔黏膜上皮的基本組織結構
口腔黏膜上皮中無透明層,具有基底層、棘層、粒層和角化層。這主要是講典型的口腔黏膜上皮,不是對不同部位的口腔黏膜上皮的再分類(再分類中的被覆黏膜上皮無角化層)??谇火つど掀さ慕Y構和皮膚的表皮很相似,主要區別既是皮膚的表層有透明層,而口腔黏膜上皮沒有透明層。
6.考點:牙齦上皮基本結構
結合上皮上牙齦上皮附著于牙體表面的部分,上皮的表面以半橋粒的形式與牙體而連接,是一種特殊的復層鱗狀上皮,也是牙周組織的薄弱之處。由于此上皮表面直接與牙面附著,因此不形成角化。
7.考點:口腔黏膜結構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強調咀嚼黏膜(如牙齦、硬腭)上皮有角化,而忽視了一些特殊部位的黏膜(如舌背的絲狀乳頭和唇紅部)上皮也有角化。
8.口腔黏膜上皮的主要細胞是角質形成細胞,構成上皮的基本形態,除此細胞外,還有數種非角質形成的細胞,其中之一有麥克爾細胞。麥克爾細胞(新版教材改稱梅克爾細胞)位于口腔上皮基底層。電鏡觀察見梅克爾細胞和進入上皮的神經末梢有突觸連接,因此它是一種具有感覺功能的細胞。
朗格罕細胞(新版教材改稱朗格漢斯細胞)。朗格漢斯細胞位于上皮的棘層和基底層,有較多的樹枝狀細胞突起。此種細胞表達多種與免疫相關的抗原,具有抗原呈遞功能,被認為與口腔黏膜上皮的免疫功能有關。
9.口腔黏膜上皮為復層鱗狀上皮,由角質形成細胞核非角質形成細胞構成,其中絕大多數細胞為角質形成細胞。角質形成細胞的命名來自于細胞的生物化學特點,即在此種細胞的生命過程中,不斷地形成被稱為角蛋白的蛋白質。有人稱角蛋白為角質。
第四章 涎腺
1.唾液腺的導管分為閏管、分泌管、排泄管。閏管細胞有可能發揮干細胞作用,或分化為分泌細胞,或分化為肌上皮細胞。分泌管上皮細胞能主動吸收鈉,排除鉀,并轉運水,改變唾液的量及滲透壓。排泄管管壁細胞變為復層或假層柱狀上皮,此上皮除含有類似分泌管之柱狀上皮外,還含有許多小的基底樣細胞,即所謂儲備細胞,亦可發揮肝細胞作用。
第五章 口腔頜面部發育
1.第一鰓溝和第一、二鰓弓發育異常時,可在耳屏前方形成皮膚的狹窄盲管或點狀凹陷,此種異常多為先天性,稱先天性耳前竇道,如果此盲管繼續向深部延長,與鼓室相通,即為耳前瘺管。
2.受孕后第3-8周,分化出不同的組織并構成器官、系統,胚胎初具人形,口腔頜面部發育基本在此期間完成。
3.胚胎第八周,前腭突和側腭突發生反轉,逐漸發生融合和聯合,此過程持續數周,如果在此期間發育受到影響,會形成腭裂。
第六章 牙的發育
1.牙胚由成釉器、牙乳頭和牙囊構成。牙胚將形成4種牙體組織和部分牙周組織,其中成釉器形成釉質,牙乳頭形成牙本質和牙髓,牙囊形成牙骨質、牙周膜和部分牙槽骨。
2.絞釉是釉柱排列的一種方式,指釉柱在近釉牙本質界處2/3厚度的釉柱中,彼此相互纏繞在一起的現象。其功能是增強釉質對外力的抵抗力而使之不易折裂。
釉梭組織學及形成原因方面的考題。在牙發育過程中,首先形成的牙體組織是牙本質。最初是在牙乳頭中分化出成本質細胞,此細胞具有較長的的細胞突起,部分細胞突起穿過內釉上皮和牙乳頭間的基底膜,進入內釉上皮細胞之間,在此后形成釉質時,這些突起便被埋在新形成的釉質中,即釉梭。釉質基質節律沉積形成釉柱橫紋。
3.牙髓和牙周膜均發育自神經嵴來源的外胚間充質,組織發育成熟后,仍保留部分未分化間充質細胞。在受到刺激時,可以分化為結締組織中任何一種細胞。
4.牙根發育時,內釉上皮和外釉上皮在頸環處增生,向根尖方向生長,而星網狀層和中間層細胞并不出現在增生上皮中,這些增生的雙層上皮叫做上皮根鞘。
5.牙齒萌出后,牙根還要繼續發育,一般要經過2-3年左右,根尖部才能完全形成。
6.牙齒硬組織的發育有嚴格的規律性和節拍性,成牙本質細胞先形成一層牙本質并向牙髓中央后退,緊接著成釉細胞形成一層釉質,如此交叉進行,最終形成牙齒。
第七章 牙的發育異常牙齒結構異常
1.牙發育過程中,飲用水中氟含量過高,可導致釉質形成不全和鈣化不全。鏡下見釉質礦化不良,尤其是在釉柱之間有機物較多的地方,釉牙本質界的弧形結構較正常牙齒更加明顯。
2.釉質發育不良,是由于成釉細胞發生變化,不能產生正能量的釉基質,或者是基質不能正常鈣化。表現為釉質表面出現渦狀洼陷。
3.牙本質發育不全,組織學檢查發現,牙本質小管數目減少,球間牙本質增多,異常形成的牙本質可以導致牙髓腔消失,釉牙本質界呈直線型而非波浪形。
4.牙本質結構異常的環境系統因素之一就是維生素D缺乏。
第八章 齲
1.齲病的定義是:在以細菌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齒無機物脫礦、有機物分解,導致牙齒硬組織發生慢性進行性破壞的一種疾病。
2.平滑面齲早期表現為牙齒表面白堊色不透明區,與周圍正常透明釉質不同,但是釉質表面的連續性未消失。
3.牙骨質細胞間質內的纖維主要由于牙骨質細胞和牙周膜成纖維細胞產生的膠原纖維所構成,前者排列與牙根表面平行,后者又稱為穿通纖維或者沙比纖維。
4.結合透射光顯微鏡、偏光顯微鏡、顯微放射攝影觀察早期平滑面齲縱磨片,有深層至表層病變可分為四層,即透明層、暗層、病損體部、表層。
5.按照牙本質齲的組織形態、脫礦程度和細菌侵入程度的不同,可以將牙本質齲由深部向表層分為四層結構:透明層、脫礦層、細菌侵入層、壞死崩解層。
6.典型的早期釉質齲常呈三角形改變,病變的深部與正常釉質相連接處為透明層(脫礦較輕),其表面依次為暗層、病變體部和表層。這4層病變中,病變體部脫礦最重,常常在生長線和橫紋處較明顯,表現為紋理明顯,釉質齲的表層由于氟含量高及在礦化的緣故,脫礦程度較輕。
7.齲損是一種牙齒在牙面菌斑和代謝產物作用下發生的慢性、進行性破壞的疾病。齲損形成的過程,有牙齒硬組織(牙釉質,牙本質和牙骨質)的脫礦和在礦化、色素沉著,硬組織崩解以及在齲損相應部位的牙髓組織,有修復性牙本質的形成。而腐壞的牙本質是不可能在礦化的。
8.考點:牙體解剖形態及了解牙釉質的成分、結構和抗齲能力
釉質中的有機和無機成分在外、中、內層里不盡相同。表層釉質釉質0.1-0.2mm,含微量元素氟,鋅和鉛等較多而水較少,由于氟較多而碳酸鹽濃度低,故在酸中的溶解度也低,抗齲力較強。
第九章 牙髓病
1.慢性牙髓炎中,鏡下可見牙髓中大量炎細胞浸潤,同時伴有毛細血管和纖維組織增生,肉芽組織形成。
第十章 根尖周病
1.急性根尖周炎當膿腫穿破牙槽骨聚集在骨膜下時,由于骨膜致密堅韌,張力大,疼痛達到峰值,膿液一旦突破骨膜,疼痛立即緩解。
2.根尖周肉芽腫組織中可見吞噬脂質的泡沫細胞呈灶狀分布,部分病例可見含鐵血黃素和膽固醇結晶沉著。膽固醇結晶在制片過程中溶解呈梭形裂隙。
3.考點:根尖肉芽腫的病理表現,牙周膜的組織學。
一般情況下,牙周膜中唯一的上皮成分就是上皮剩余,也稱Malassez上皮剩余,來自于牙發育中的上皮根鞘。根尖部發生肉芽腫性炎癥時,牙周膜中的上皮剩余受炎癥刺激而增生,形成上皮性根尖肉芽腫,有時根尖囊腫的內襯上皮來自口腔黏膜上皮,一般是由于發生了慢性根尖膿腫并形成開口于口腔黏膜的竇道后,由
竇道開口處上皮長入膿腫所致,但此種情況很少見。縮余釉上皮和牙板上皮是牙發育相關的上皮,不存在于牙周膜。
4.考點:根尖囊腫的病理特點及其他囊腫的鑒別
根尖囊腫是炎癥性囊腫,其內襯上皮多為來自于上皮剩余的復層鱗狀上皮,囊壁中多有慢性炎癥細胞侵潤,上皮內可見發卡樣透明小體,囊腔和囊壁內可有針狀膽固醇裂隙。
第十一章 牙周組織疾病
1.牙周炎靜止期的組織病理:大量新生的成纖維細胞,并見增生、擴張、充血的毛細血管,和大量新生的纖維結締組織;牙槽骨吸收處于靜止狀態,一般觀察不到破骨細胞;牙根面的牙骨質出現新生現象;增寬的牙周膜間隙,由于新骨形成,又恢復原有形態。
2.牙周炎的發展是一個連續過程,在病損確立期,結合上皮繼續發展向根尖方向,形增殖成淺的牙周袋,但是炎癥局限于軟組織中,未見明顯的牙槽骨吸收。
3.牙周炎的主要組織病理學變化是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4.牙周炎的發展是一個連續過程,在進展期,結合上皮加深,形成深牙周袋,破骨細胞活躍,牙槽骨吸收。
5.牙周袋的形成機制有爭議,但概括起來有三:牙齦結締組織中的炎癥、炎癥引起的膠原纖維破壞及結合上皮的根方增殖。
6.牙源性腺樣瘤的組織學,可見腫瘤上皮形成不同結構,一是結節性實性細胞團,形成玫瑰花樣結構,二是形成腺管樣結構,三是多邊形嗜酸性鱗狀細胞組成小結節。
7.念珠菌病中,念珠菌侵入組織,引起上皮表層水腫,角化層內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常形成小膿腫。
8.口腔黏膜紅斑不如白斑多見,但在組織學上其惡性者所占比例很大。紅斑的表面上皮由不全角化層覆蓋,釘突之間的上皮萎縮變薄,結締組織中血管增生且擴張充血,因此臨床上表現為紅斑。
9.角化不良為棘層或者基底層的細胞發生角化。而毛狀白斑為癌前變變,其上皮異常增生顯著。
10.小涎腺位于口腔各處黏膜下層,唇紅處結構特殊,表面為角化上皮,黏膜下層無效涎腺和皮脂腺,易干裂。
11.癩皮病由缺乏維生素pp引起;腳氣病由缺乏維生素B1引起;壞血病由缺乏維生素C引起;佝僂病由缺乏維生素D引起;夜盲癥由缺乏維生素A缺乏引起;口角炎患者缺乏維生素B2。
12.口腔念珠菌病有多種表現形式,常見的有急性假膜性、慢性增殖性和慢性萎縮性。其中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又稱念珠菌白斑,常發生在近口角的頰黏膜和舌背,表現為非均質性的白色斑塊。病理變化較具特征性,有上皮增厚、表層中性粒細胞浸潤和微膿腫形成、PAS陽性菌絲侵入上皮、固有層炎癥細胞侵潤。
13.牙周炎的主要病理變化是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骨上袋是牙周炎的一種表現,即牙周袋的底部位于牙槽嵴頂的上方,同時伴有牙槽骨的水平吸收牙槽骨的高度降低。
14.良性黏膜類天皰瘡的主要病理變化是上皮下皰,即上皮的全層構成皰壁。此點變化是與其他皰性疾病如尋常性天皰瘡鑒別的主要依據。
15.慢性盤狀紅斑狼瘡的主要病理變化是上皮過度角化、上皮萎縮、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及固有層炎癥細胞侵潤等。
16.天皰瘡最主要得病理變化是棘層松解所致的棘細胞中間的上皮內皰形成,皰的基底部是上皮的基底層,因此在皰破潰后此區域的表面尚有基底細胞覆蓋,臨床上稱糜爛面。
17.口腔扁平苔蘚的基本病理變化是上皮過度角化(以不全角化為主),上皮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固有層沿上皮淋巴細胞侵潤帶。此侵潤帶是與其他口腔黏膜病相鑒別的重要參考。
18.慢性紅斑狼瘡的上皮表面有過度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層明顯,角化層可有剝脫,可見角質栓塞,上皮下結締組織內有淋巴細胞侵潤,管周有淋巴細胞浸潤。
19.肉芽腫性唇炎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在唇粘膜的固有層及黏膜下層形成肉芽腫的病變,典型的是在血管周圍有肉芽腫樣結節。此結節為較多的淋巴細胞,還有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
第十二章頜骨疾病
1.在骨纖維異常增殖中,可以觀察的病變區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其中含有較多幼稚的骨小梁,形態不規則。
第十三章涎腺疾病
1.舍格倫綜合征在口腔頜面部的主要表現是大涎腺、淚腺的腫大,其病理學基礎是涎腺組織內有大量的淋巴細胞浸潤。實際上部分小涎腺也同時具有淋巴細胞浸潤的病理變化,所以臨床上位明確診斷,往往選擇唇腺進行活體組織檢查,主要因為唇腺的位置較表淺,容易切取并可以反映腫大的大涎腺的病理變化。
2.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即含有腫瘤性上皮成分,由含有黏液、軟骨樣基質。
3.腺淋巴瘤由嗜酸性上皮和淋巴樣間質組成。
4.腺樣囊性癌的篩狀結構中,瘤細胞團塊內含有篩孔狀囊樣腔隙,與藕的斷面相似,篩狀結構為此瘤最典型和最常見的結構。
5.痣細胞位于真皮內的為皮內痣。
6.在發育過程中,某些原因造成頸竇未消失就會形成頸部囊腫,如果囊腫與外部相通,就會形成腮瘺。
7.基底細胞腺瘤瘤細胞形成條索樣,外周細胞呈柵欄狀排列。
8.腮裂囊腫內襯復層鱗狀上皮,纖維囊壁內含有大量淋巴樣組織,局部可以形成淋巴濾泡。
9.常見的涎腺腫瘤,腺淋巴瘤的病理表現、腺淋巴瘤由腺上皮和淋巴成分構成。腫瘤形成較多的囊樣腔隙,內有假復層排列的腺上皮襯覆,間質中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并形成淋巴濾泡。
10.鼻腭管囊腫的臨床病理表現:實際上除部分牙源性囊腫如牙源性角化囊腫、含牙囊腫、腺牙源性囊腫有較特殊的病理變化外,多數非牙源性發育性囊腫的病理表現不具特異性,其診斷主要依據病變分布部位。鼻唇囊腫位于鼻翼偏下方的軟組織內,球狀上頜囊腫位于上頜側切牙和尖牙之間,牙源性角化囊腫有特殊的病理表現,根尖囊腫位于根尖周圍。
11.涎腺腺泡的功能:唾液中含淀粉酶,而淀粉酶是由涎腺細胞分泌的,其組織學基礎是腺泡細胞的胞漿中含嗜酸性酶原顆粒,淀粉酶含于其中。腺泡細胞癌是腺泡細胞發生的低度惡性腫瘤,其細胞中仍含有淀粉酶陽性的顆粒。
12.黏液囊腫病理變化:黏液粘液囊腫在其形成機制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腺導管破裂后,涎腺直接進入組織間隙而形成,此種即外滲性黏液囊腫;另一種形成方式是腺導管阻塞,在導管內有涎腺的潴留,此為潴留囊腫。外滲性黏液囊腫在病理上沒有上皮襯里,潴留囊腫可有上皮襯里。
13.腺泡細胞癌是涎腺低度惡性腫瘤,腫瘤細胞中含有淀粉酶,可以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法確定,s-100和myosin一般用于鑒別肌上皮細胞,角蛋白用于確定上皮性來源的腫源,vimentin用于癌與肉瘤的鑒別。
14.含牙囊腫中纖維囊壁內襯復層鱗狀上皮,有2-5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無角化,無釘突。
15.成釉細胞瘤的病理分型主要是根據腫瘤的細胞學特點和排列特點。該腫瘤的基本細胞是類似于內釉上皮的柱狀細胞和具有星網狀分化的細胞,它們的排列有兩種基本方式:濾泡樣(似成釉器的細胞排列)和互相交織成網的叢狀,而棘皮瘤型、顆粒細胞型和基底細胞型的命名主要是根據基本細胞的形態變異。
16.牙源性鈣化上皮瘤首先由丹麥口腔病理學家pindborg在文獻中描述,所以也稱pindborg瘤。
17.大多數牙源性腺樣瘤都發生在頜單尖牙區,而此區其他牙源性腫瘤并不多見,結合其發病年齡及x線特點,可得到正確的臨床診斷。
第十四章口腔癌
疣狀癌是鱗狀細胞癌的變異型,其特征是高分化角化上皮以外生性過度增生為主,同時上皮向下呈局部破壞性推進式生長。
來源于口腔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