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齦下菌斑中主要的細菌是——變形鏈球菌。
2、牙周-牙髓聯合病變X線表現為——典型的“燒瓶型”病變。
3、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主要致病菌是——具核梭形桿菌、螺旋體。
4、侵襲性牙周炎首選的用藥——甲硝唑和阿莫西林。
5、Ⅱ度根分叉病變,牙齦正常,首選治療是——GTR。
6、根分叉病變的診斷分類——①Ⅰ度:能探不入;②Ⅱ度:能入不通;③Ⅲ度:能通不見;④Ⅴ度:能通能見。
7、袋底位于牙槽嵴頂根方的是——骨下袋。
8、侵襲性牙周炎首選的用藥是——甲硝唑和阿莫西林。
9、掌趾角化-牙周破壞綜合征的診斷是——手掌和腳掌過度角化,患兒智力正常。
10、 Down綜合征臨床表現是——患者有發育遲緩和智力低下。
11、Gracey刮治器的工作刃形態——匙形(圓形)。
12、非附著性飲下菌斑中,與牙周炎發病密切相關的細菌是——福賽坦氏菌。
13、甲硝唑的抗菌作用機制是——抑制病原體DNA合成。
14、氯己定的作用——抗細菌吸附。
15、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齦下非附著性菌斑內的主要優勢菌是——伴放線聚集桿菌。
16、診斷侵襲性牙周炎時,可查出主要致病菌是——伴放線聚集桿菌。
17、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齦下非附著性菌斑內的主要優勢菌是——伴放線聚集桿菌。
18、牙菌斑作為牙周病始動因素的依據是——氯己定漱口液對牙齦炎治療有效。
19、在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患者的齦溝內數量增加的厭氧微生物是——梭形桿菌與螺旋體。
20、與牙周組織破壞關系最為密切的菌斑是——非附著性菌斑。
21、牙周菌斑內的細菌胞膜成分中,與炎癥反應關系最密切的成分是——內毒素。
22、合創傷對牙周病的主要作用是——改變炎癥的擴散途徑。
23、判斷有無牙周炎的重要指征是——附著喪失。
24、牙周炎除四大癥狀外的晚期伴發癥狀是——牙齒移位。
25、正常牙齦的顏色是——粉紅色。
26、對牙周袋的最佳解釋是——PD≥3mm,可見上皮附著向根方增殖。
27、牙周探診的最佳力量是——20~25g。
28、牙周探診最重要的診斷意義是——附著喪失越大,表明牙周組織破壞越重。
29、觀察早期骨嵴頂吸收情況,應攝——頜翼片。
30、牙周炎并發咬合創傷易發生哪種骨吸收——垂直型吸收。
31、附著齦正常的寬度為——1~9mm。
32、假性牙周袋與真性牙周袋的區別是——牙周袋底的位置。
33、復雜袋是指——螺旋形牙周袋。
34、牙槽骨最常見的破壞方式是——水平型吸收。
35、牙周病預防重點集中在——控制菌斑。
36、表示牙齦炎癥程度的敏感指標是——齦溝液量增加。
37、牙周炎患者牙齒松動最主要的原因是——牙周炎引起的牙槽嵴的吸收。
38、臨床常用的、較為可靠的顯示牙槽骨吸收方式和程度的方法是——根尖片。
39、妊娠期齦炎的直接病因是——菌斑微生物。
40、與妊娠期齦炎關系最密切的是——中間普氏菌。
41、妊娠期齦炎的病因是——激素水平的變化改變了牙周組織對菌斑的反應性。
42、保持口腔衛生,最重要的因素是——患者的重視度。
43、正常情況下,從齦溝底到牙槽嵴頂的距離是恒定的,該距離稱為生物學寬度,一般為——2mm。
44、控制菌斑最有效的方法是——正確的刷牙和牙線等機械方法。
45、用于治療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最敏感的抑菌藥物是——甲硝唑。
46、慢性牙周炎分度以什么為重點——是否有并發癥。
47、對深達膜齦聯合的牙周袋應采用的最佳手術治療方法為——翻瓣術。
48、改良Widman術的適應證是——不需要修整牙槽骨者。
49、治療后的牙周病復發機會最小的是——菌斑控制良好者。
50、對逆行性牙髓炎的患者進行探診檢查時,對診斷最有幫助的是——深牙周袋。
51、種植體周圍組織病變的始動因素是——種植體上的菌斑微生物。
52、對種植體進行探診檢查應使用的探針是——鈍頭塑料探針。
53、種植體周圍組織病變分為兩類,即——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和種植體周圍炎。
54、引起食物嵌塞的醫源性因素是——未恢復鄰面接觸點和邊緣嵴的修復體。
55、引起頜創傷的醫源性因素是——有咬合高點的修復體。
56、與牙周病有關的全身疾病是——糖尿病。
57、引起凹坑狀骨吸收的是——食物嵌塞。
58、常引起年輕人牙齦增生的藥物為——苯妥英鈉。
59、常引起器官移植患者牙齦增生的藥物為——環孢素。
60、牙齦纖維瘤病——牙齦增生常覆蓋牙冠的1/2,可超過2/3,常波及附著齦。
61、肥大性齦炎——牙齦增生覆蓋牙冠的1/3,一般不超過1/2,不波及附著齦。
62、常用于控制菌斑預防牙周疾病的是——氯己定。
63、對抑制G-厭氧菌和螺旋體特別有效的是——甲硝唑。
64、慢性牙周炎的好發年齡為——35歲以上。
65、壞死性潰瘍性齦炎的好發年齡為——青壯年。
66、牙周基礎治療后牙齦增生仍明顯——牙齦切除術。
67、下頜Ⅱ度根分叉病變,齦緣足夠高——引導性組織再生術+植骨術。
68、牙齒冠根折至齦下,擬修復治療前——牙冠延長術。
69、判斷牙齦炎癥程度的較客觀指標是——牙齦探診后出血。
70、正常牙齦可有的牙齦表現是——附著齦無點彩。
71、在健康的齦溝內,用正常力量探診,探針尖端應終止在——結合上皮的中部。
72、在牙齦有炎癥時,用正常力量探診,探針尖端應終止在——穿過結合上皮。
73、一位牙周炎患者,完成了全口的齦下刮療。再次復查時間應在——深刮后6周。
74、患者,女,15歲,前牙唇側牙間乳頭呈球狀突起,橙軟光亮,局部刺激物不明顯。試述擴大了齦組織對局部刺激物反應的最可能的原因——激素水平。
75、患者,男,30歲,有夜磨牙癥史及緊咬牙史多年,最有可能出現的臨床體征是——牙齒過度磨耗。
76、患者,男,40歲,體健,每日吸煙1包,診斷為慢性牙周炎,經牙周系統及配合袋內局部藥物治療效果仍不理想,口腔衛生保持良好,應最先考慮影響其療
效的因素是——吸煙。
77、男,成年人。頰側齦腫,腫脹突出、半球樣,齦充血、表面光亮,自覺搏動痛,捫軟而有波動,指壓齦向內溢膿,牙松動明顯,袋超過5mm,無齲,最可能的診斷是——牙周膿腫。
78、患者,男,30歲,主訴:牙齦自動出血。疼痛3天余,并伴有低熱、該患者最可能的診斷是——急性壞死性齦炎。
79、患者,男,28歲,近1年來刷牙牙齦有時出血。臨床檢查見全口PD2~3mm,末及釉牙骨質界。此患者最町能的診斷是——慢性齦炎。
80、患者,男,33歲,主訴近兩年來全口牙齒松動,咀嚼力量減弱,前牙出現移位。最可能的初步印象為——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
81、患者,男,40歲,主訴:右下后牙冷熱痛2周,自發痛2天。X線片示:6根分叉處可見一骨密度降低區,未見齲及根尖病變。最可能的診斷是——牙周一牙髓
聯合病變。
82、14歲女孩,前牙唇側牙間乳頭呈球狀起,松軟光亮,局部刺激物不明顯,探診及附著喪失。最可能的診斷為——青春期齦炎。
83、男,45歲。主訴刷牙時牙齦出血,口腔有異味,雙側后牙及下前牙輕度松動,伴有咬合痛。主要應該進行的檢查是——牙周袋探診+X線片。
84、男,46歲。牙齦刷牙時出血3年。檢查見全口牙石(++),牙面色素多,牙齦中度紅腫,探診普遍有出血,探診深度4~6mm,附著喪失2~4mm,未見牙齒松
動。否認全身疾病史。最可能的診斷是——慢性牙周炎。
85、在潔治操作完成后常規使用且具有一定止血作用的是—— 3%過氧化氫溶液。
86、治療重度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 最有效的藥物是——米諾環素軟膏。
87、可能造成牙面染色、 味覺改變的是—— 0.12%氯己定溶液。
信息來源:中國好牙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