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竇底沖頂提升術,也稱為上頜竇閉合式提升術。目前,上頜竇底沖頂提升術在國際上有許多操作方法,但是最常用、最經濟,同時比較可靠的方法,是薩默斯(Summers)醫師于1994年提出的使用骨鑿開的外科技術。本文重點介紹該方法的使用技巧和臨床病例。
解剖生理學
上頜竇是呼吸系統的一部分,內襯一層疏松的結締組織,表層是一層纖毛柱狀細胞。通常,上頜竇前壁就是尖牙牙根遠中的尖牙窩,與眶下孔穿出的神經血管叢相距極近。此區域骨壁十分菲薄,上頜竇外側壁延伸至顴弓,并可能深入顴骨內。有些竇腔內部存在不同高度與方向的間隔,形成多房結構。上頜竇與鼻腔通過竇口――鼻竇復合體相通,也與額竇、蝶竇和篩竇三者的連接處很近。上頜竇底的這些表面特征對于上頜竇底提升術的術式設計影響顯著。
盡管上頜竇襯里的血供較差,但上頜竇血供豐富。有上頜動脈分支的為眶下動脈、上牙槽動脈、鼻旁動脈和腭大動脈等。
臨床上,可使用曲面體層放射線法及CT掃描方法對上額竇及可用骨量進行評估。其中曲面體層放射線法可提供多數病例的硬腭致密影像,為治療計劃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圖1);而使用CT掃描可提供骨密度信息。如骨高度、密度、牙槽嵴的方向位置,皮質骨和松質骨的特點,上頜竇黏膜厚度,病理狀態等。顯然,在上頜竇底提升術中,CT掃描影像的信息對于手術設計和減少治療風險非常重要。
圖1 采用曲面體層放射線法評估
上頜竇底沖頂提升術的適應證
臨床上,上頜竇底沖頂提升術的適應證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①上頜竇無病變組織及炎癥,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上頜竇黏膜增厚并不是禁忌證。
②上頜竇底骨寬度應大于8mm,骨高度不少于6mm至10mm之間。小于5mm應慎重使用上頜竇底沖頂提升術。
Summers上頜竇閉合式提升技術
1994年,Summers醫師設計了一套骨鑿,骨鑿最前端的直徑為1.8mm、2.0mm、3.0mm、3.2mm,骨鑿前端的中心部位凹陷,邊緣略為鋒利(圖2)。骨鑿平行,將骨鑿敲擊進入種植窩時,其前端的邊緣鋒利部位將種植窩周圍的骨組織向下堆積,中間凹陷部位隨骨鑿敲入被推移至上頜竇內,逐級敲入。
圖2 Summers醫師設計的骨鑿
手術方法為,在牙槽嵴上作切口、定位。使用直徑2mm的先鋒鉆預備種植窩至距離上頜竇底約1~2mm(注:主要看上頜骨的密度,Ⅰ、Ⅱ類骨應備至距離竇底1mm處,Ⅲ、Ⅳ類骨可不使用先鋒鉆)然后用Summers骨鑿由細至粗,逐級敲入上頜竇內。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最細的1.8~2.0mm骨鑿先敲破上頜竇底骨板至輕度骨折,一般在接近上頜竇底的部位,由于竇底有一層皮質骨,操作者會感覺到有阻力。
第一級骨鑿不要進入上頜竇內,只是制造骨折,然后應用第二級骨鑿為2.2~2.8mm,穿破1~2mm讓患者作鼓氣動作,如果植牙窩內有氣泡:說明上頜竇黏膜已破。可以再使用第三級骨鑿3.0~3.5mm,劈部分骨質填充已破的上頜竇黏膜。
原則上使用Summers法進行上頜竇閉合式提升,可向上推移竇底為5~6mm左右。對于Ⅲ、Ⅳ類骨還應使用錐形、前端為圓頭的向四周擠推的骨擠壓器進行配合,并在確保上頜竇黏膜及有破損的情況下,使用骨替代材料。
臨床病例
病例1 骨質較充裕(圖3)
圖3
病例2 骨質較少(圖4)
圖4
病例3 有骨間隔(圖5)
圖5
病例4 植入骨替代材料(圖6)
圖6
病例5 多顆種植體(圖7)
圖7
病例6 應用骨替代材料遠期觀察(圖8)
圖8
病例7 沖頂超出5~6mm(圖9)
圖9
病例8 多顆種植體植入(圖10)
圖10
病例9 種植體進入額竇腔內(圖11)
圖11
并發癥及注意事項
上頜竇底沖頂提升術的并發癥及注意事項主要包括以下4點。
①出血。鼻腔出血可能會發生,不嚴重時讓患者冷敷即可。
②感染、腫脹。術后應聯合應用廣譜抗生素和抗厭氧菌抗生素。如果感染在2周內沒有控制住,很有可能就轉為慢性上頜竇炎了。術后2周至2個月的感染被認為多是術后中期的并發癥。如果患者在術后1個月感染仍未得到控制,建議醫師即可取出種植體。
③上頜竇炎。上頜竇底沖頂提升術如果不使用骨替代品,一般引起慢性上頜竇炎的幾率不大。上頜竇炎多數是使用了骨替代品進入上頜竇或連帶鼻腔而引起。
④種植體植入上頜竇或其他竇腔的情況較少見,但可能在患者為Ⅳ類骨或骨量少時發生,5~6mm骨量時也可能發生(如圖11所示)。
作者簡介
郭平川,天津市欣愛齒口腔門診部及連鎖門診部院長。兼任中華口腔醫學會理事、中華口腔醫學會民營口腔醫療分會常務理事、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種植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口腔分會委員、天津市社會辦醫協會副會長、天津市口腔醫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口腔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委員、天津市口腔醫學會民營口腔醫療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6年初創辦天津愛齒口腔門診部,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在天津市已發展愛齒口腔門診部等5個連鎖型口腔門診部,其旗艦店河西欣愛齒口腔門診部于2004年通過ISO9000質量標準認證,在我國民營口腔醫療機構和口腔醫療服務的發展中積累了一定經驗,對我國口腔診所的規范化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撰寫的《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在無牙頜患者中的應用》、《即刻種植與即刻修復在口腔臨床上的應用》為天津市衛生系統引進技術填補空白項目,并在人民衛生出版社發行《口腔醫療質量管理》一書。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第55期08~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