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唾液的作用是什么?
答:前面(參考問題2-35)講了唾液腺,而唾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實,唾液的主要成份是水,其中含有許多消化食物的酶和殺傷壞細菌的抗體以及有用的礦物質等等。正是因為口腔中有唾液存在,我們吃的食物才會在口腔里進行初步消化后,變成軟軟的不損傷食道的食物團,進入胃腸道里,進行徹底消化。并且進入口腔的壞細菌也能被馬上消滅。另外,當我們牙齒表面最硬的牙釉質有輕微的損傷時,唾液中的礦物質還可以將她們修補好。因為種種原因引起口腔內的唾液量減少時,口腔的衛生情況就會變差,這樣發生齲齒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2-37.舌的作用是什么?
答:舌主要由肌肉構成,正因為這樣,在我們咀嚼時,舌才能有力的攪拌食物。而且我們在吞咽食物進入胃里時,也是依靠舌的力量(關于這點請參考問題2-45和3-25)。另外,舌還有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感覺味道。仔細看看舌的表面,我們會發現有許多小毛刺,這是被稱為味蕾的東西。我們所吃的食物的味道都是靠味蕾感覺到的。感覺不同味道的味蕾分布在舌的不同位置。舌尖是主要感覺甜味,舌的兩側主要感覺酸味,舌的后面主要感覺苦味。但是,當味蕾有病或是被食物殘渣包住后,味蕾就不能正常的感覺味道,我們就會覺得吃什么都沒有味,也沒有食欲。因此,舌也要定期清潔。
2-38.什么是口腔粘膜?
答:口腔內所有的粘膜被稱為口腔粘膜。她包括面頰部、牙齦部、舌、口底部等部位。全部面積可以達到1平方米。口腔粘膜分許多種,有可以移動的薄粘膜,有被固定的厚粘膜和包括舌的味蕾在內的特殊粘膜等。口腔粘膜有很強的再生功能,受損傷后可以很快愈合。但是,如果受傷嚴重或者因為身體其他的疾病影響,口腔粘膜會出現潰瘍、白斑、紅斑、丘疹等變化,產生疼痛的感覺,這就是常說的口腔粘膜病。口腔粘膜病的原因很復雜,治療也很復雜。嚴重的粘膜病還會有身體其他部位的變化。這些在口腔粘膜病中再向大家介紹。但是要提醒大家,如果發現粘膜的顏色或形態有變化時,要及時請醫生檢查。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2-39.什么是生理間隙?
答:生理間隙是指牙齒和牙齒之間自然出現的間隙。前面(參考問題2-24)講的靈長類動物都有的靈長類間隙就是其中的一種。生理間隙多出現在乳牙列時期。因為乳牙在2~3歲時長全,以后大小不會再變化,而孩子的上下頜骨同身體其他部位一樣是要長大的。因此,在乳牙之間會漸漸出現間隙。這種間隙的出現屬于正常現象,所以被稱為生理間隙或者發育間隙。這種間隙的出現為以后恒牙的萌出提供了空間,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以后萌出的恒牙在數目和總體長度上都遠遠大于乳牙,所以用來排列牙齒的空間也會很大。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生理間隙還是不能夠滿足恒牙排列需要,這樣就會引起恒牙的排列不齊。這時,醫生常會輕輕磨小將要脫落的乳牙,來為恒牙爭取一些排列空間。所以,當家長們發現孩子的牙齒之間有許多縫隙出現時,可以不用擔心。
2-40.怎么檢查孩子的發育情況?
答:在孩子的生長發育時期,無論是家長還是醫生都應該了解和掌握孩子的發育情況。這樣對以后調節孩子營養方面有很大作用。多年來,科學家們研究了兒童的生長發育并總結出許多計算兒童發育情況的方法,這里向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計算法。
Kaup指數:[w(g)/H*H(cm)]*1000,適用于學齡前兒童。(參考值:22以上過胖;19~15正常;15-13瘦;10以下過瘦。)
體重身高比:W(Kg)/H(cm)*100
還要說明一下,這些計算法只是評價孩子發育的參考,如果略有差距也不用擔心。但是,如果相差太大還是應該去醫院檢查為好。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姚軍
1993年7月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系
1995年10月留學日本
2002年4月獲(日本)朝日大學兒童牙科專業齒學博士學位
2002年5月來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組建兒童牙科
現任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兒童牙科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口腔醫學會兒童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口腔醫學會兒童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在投身口腔醫學事業的近30年里,有20多年是專業從事兒童口腔疾病的預防和診療工作。親自治療的兒童達到3萬多人次,指導學生治療的兒童人數達到10萬人次以上。先后主持省部級課題一項,廳級課題五項,校級課題一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五項。在《中華口腔醫學雜志》等期刊發表文章十多篇。
在兒童口腔醫學方面,他堅持預防重于治療的觀點,積極在多方面進行兒童口腔衛生宣教工作。編寫科普讀物《愛牙從這里開始》;多次參加在央視和地方臺的愛牙節目宣傳;創建“愛牙小屋”對兒童進行刷牙教育;積極推廣適合兒童的“面面俱到刷牙法”;總結出了兒童愛牙的“262法則”。同時,從科研出發,研制了兒童專用的“原點”牌兒童語音牙刷和兒童牙齒清潔液。
在兒童口腔疾病治療方面,他提出“無痛為第一原則”的觀點。最大程度考慮人文關懷,努力消除治療前、后兒童和家長對治療的不適感,改變了傳統兒童口腔治療的哭鬧場面,受到同行的肯定。
來源:姚軍博士 口腔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