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正畸&修復聯合治療成人牙列擁擠一例
作者:蘇杰華,劉佳莉,王海亮,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患者,男性,26歲。主訴上、下牙列不齊,既往素健,否認全身性疾病及家族史。3年前1牙因外傷折斷,行根管治療及冠修復,6因齲行根管治療及冠修復。面觀面中、上部基本對稱,頦部稍右偏,面高協調,閉唇自然。側面觀為直面型,雙唇形態正常,頦部發育好,頦唇溝自然(圖1)。
圖1術前面相
雙側顳下頜關節張口度正常,張口末稍左偏,雙側張口末閉口初有輕微彈響,關節及相關肌群無自發疼痛和壓痛。口腔衛生不良,菌斑軟垢多;全口牙齒牙齦輕度退縮,未見牙齦紅腫、未探及牙周袋。牙列完整,888形態好,位置正,8部分萌出。16烤瓷冠修復,頸緣密合度欠佳,齦緣呈暗紅色,探診出血。544牙頸部楔狀缺損,探觸敏感;1近中鄰面樹脂充填,形態及色澤欠佳;且遠中鄰面頸部中齲,灰黑色,探診敏感,無自發痛,冷熱診(一);討頰舌側未見膿瘺口,叩(±)。上下牙弓方圓形,基本對稱,上、下前牙區中度擁擠、不齊,拉反牙合,拉唇向錯位。上中線左偏2mm,下中線右偏1mm;前牙覆牙合5mm,覆蓋淺,雙側第一磨牙中性關系,左側尖牙尖對尖關系。1牙腭側黏膜稍膨隆,捫診質硬(圖2)。
圖2術前咬合相
曲面全景片可見1為樁核冠、根尖1/3欠充,但未見陰影。1根方見多生牙高密度影。6遠中根外吸收、根管欠充,根尖周圍可見透射陰影,牙周膜增寬。上前牙及63近遠中牙槽骨度輕度水平吸收。1牙根尖片見其牙周膜清晰度尚可,未見根骨粘連。頭顱側位片測量結果示患者為I類、均角骨面型,上前牙和下前牙唇傾度減小(圖3)。
圖3術前曲面全景片
上頜牙列擁擠度:上頜8mm,下頜8mm。前牙Bolton指數協調。診斷:安氏I類錯合,骨性I類錯合,均角骨面型;慢性牙周炎靜止期;1根管欠充,1遠中頸部深齲,6慢根尖周炎、544頰側楔狀缺損;1腭側多生牙1個;16不良修復體。
根據患者要求和檢查的資料,設計整體治療方案:首先完善牙體牙周治療,1暫時冠修復,拔除1腭側多生牙;其次進行正畸治療,拔牙解除前牙擁擠,排齊上下牙列,糾正中線,關閉拔牙間隙,協調咬合,維持面型;正畸術后半年1全冠修復。
因6牙遠中根明顯吸收且伴有根尖陰影,口內醫師認為其遠期預后差,但近中根仍可治療保留,故可選擇三種不同的拔牙模式,提供間隙用以排齊牙列。各方案的利弊、療程和費用略有差異。
(1)拔除4464,術后右側后牙為完全遠中關系。其優點是拔除預后最差的6牙,術后無需修復治療,患者利益最大化;缺點是正畸治療難度較大,療程較長,且存在6區牙槽骨吸收、間隙無法完全關閉和局部牙齦退縮的風險。
(2)拔除4464遠中根,6近中根完善治療后暫時冠修復,術后右側后牙為遠中尖對尖關系。其優點是拔除6牙外吸收的遠中根,并且關閉拔牙間隙;缺點是正畸治療中右下后牙區常規頜內支抗稍不足、難度增加,需種植支抗或者頜間支抗輔助前牙后移和牙列排齊,且6近中根需修復治療,增加費用且不是天然牙。
(3)拔除44644,雙側后牙為中性關系,保留6間隙,擇期種植或固定橋修復6牙。其優點是正畸治療相對較簡單、療程較短;缺點是6缺牙區需修復治療,增加費用且不是天然牙。
患者經考慮后選擇方案1,依次完成以下治療:完善牙周基礎治療、口腔衛生宣教;拔除1腭側多生牙;1拆除烤瓷牙和根管樁、完善根管治療,并行纖維樁自凝樹脂暫時冠修復;51完善樹脂充填;拔除4464牙。
正畸治療初期后牙區采用0.018×0.025英寸不銹鋼片段弓絲,移尖牙及兩向遠中,解除前牙擁擠;上頜后牙咬合墊抬高咬合,安裝前牙矯治器,排齊牙列、整平牙弓;術中咬合加深,戴用上頜前牙平面導板打開咬合;滑動法關閉間隙、適當內收上下前牙,同時糾正中線;前牙小導板配合短II類牽引,依次移上頜和下頜后牙向近中,關閉拔牙間隙;精細調整階段7予以后傾曲正軸,協調咬合。治療36個月后,拆除矯治器,牙面清潔拋光,戴用壓膜保持器(圖4,圖5)。
圖4術前頭顱側位片
圖5 正畸術后面相
正畸治療結束后半年,咬合穩定,1行全瓷冠修復,夜間繼續佩戴保持器,定期復查和牙周維護治療。矯治結束后患者保持直面型,上下牙列排齊、前牙覆合覆蓋正常、中線對齊,右側磨牙完全遠中關系,尖窩對位良好、咬合緊密。曲斷片示全口牙牙根平行度良好,牙槽骨水平未見降低、根尖未見明顯吸收,87牙根基本直立(圖6)。1牙永久修復后形態色澤改善,齦緣炎癥消失(圖7,圖8)。
圖6正畸后咬合相
圖7術后曲面全景片圖8術后頭顱側位片
圖9正畸術后1.5年面相
圖10正畸術后1.5年咬合相
來源:口腔頷面修復學雜志2016年9月第17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