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天穿在身上工作服—白大褂,大家有知不知道他是怎么來的?白大褂是如何穿到醫生身上的?他的歷史沿革、他的來歷……
在20世紀前,歐美醫生的穿著到像紳士。戴著高聳禮帽,穿著灰色長袍的醫生,穿行于早期的醫院里。黑壓壓的一片!是不是有點恐怖呢?在那時,現代微生物學與消毒的概念尚未建立,醫生的這身打扮完全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血跡、灰塵等污染長袍下面的衣服。灰色的長袍,能盡可能使污漬不那么明顯。
后來被譽為“微生物之父”的法國人——路易斯·巴斯德,他有過5個兒女,只有兩個活到了成年。另外3個死于傷寒。這件事促使他開始研究感染。
他發現細菌是各種傳染病的起因和媒介,且高溫加熱可以殺死讓啤酒變苦的微生物。并創造了“巴氏殺菌法”,并很快應用在食物和飲料上。巴斯德又意識到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由此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直到1865年,英國醫生約瑟夫·李斯特任格拉斯哥大學教授時,一位化學教授啟發他參考巴斯德的成果,去解決手術感染的問題。于是,李斯特提出,缺乏消毒是手術后發生感染的主要原因。當年8月12日,他為一位斷腿病人實施手術,選用石炭酸作為消毒劑,并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包括醫生應穿白大褂、手術器具要高溫處理、手術前醫生和護士必須洗手、病人的傷口要在消毒后綁上繃帶等。這一系列措施立即降低了手術術后感染的發生概率,大大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此后,白大褂代替了灰長袍,逐漸成了醫生的正式工作服。
從此,醫生們開始穿干凈的白大褂、開始將手術器具高溫消毒、手術前洗手、病人的傷口要在消毒后綁上繃帶等。這大大降低了手術感染的發生概率。白大褂也順理成章地取代了灰長袍,成了醫生的正式工作服。到了今天,“白大褂”成了醫生這個職業的代名詞。
白大褂穿在醫生身上,只不過百余年歷史,被視為干凈整潔的象征。。如今,美國有不少醫學院在學生畢業時,會進行白大褂授予儀式。這個儀式極為莊重,象征著醫學事業的開始。大約 50% 的病人認為,醫生在日常穿著外面套上一件白大褂,才像個醫生。
顯而易見,白色是最容易被弄臟的顏色。只要一點兒血污或灰塵,純凈的白色便顯得難看。這便促進了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的作用。有機會不妨注意自己身上的白大褂,瞧瞧領口袖口是否有黑污,質地是否挺括吧。
當然,也有醫生抱怨:現在的白大褂不好看,千篇一律,沒有特色。醫院里到處晃動著穿白大褂的人,即便是大牌教授。很多醫院或科室在白大褂的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在口袋部位繡上醫院的圖標,標注清楚科室、姓名,便讓一件白大褂顯得“高大上”起來。人靠衣裝馬靠鞍。將名字編織或印刷在白大褂上,便于患者認識并增加信任感,可能有助于醫患溝通。
來源于口腔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