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有2400多家民營醫療機構,占全市醫療機構總數的77.6%,其中民營醫院只有77家,其他均為門診部、診所、醫務室等。從整體上來看,深圳民營醫院發展舉步維艱。近日,深圳市福田區社會醫療機構行業協會、深圳市抗衰老研究會和深圳市科普志愿者協會成立了“福田區健康志愿者服務中心”,并將籌建“社區聯合醫院”.“抱團”能幫助小型民營醫療機構走出困境嗎?
現狀堪憂
自2009年開始第二輪鼓勵社會資本辦醫以來,各級政府政策密集發布,為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營造了更加寬松的環境。根據深圳市衛計委的統計,深圳有各類醫療機構2784家。其中,醫院121家,公共衛生機構62家,門診部477家,私人診所和企事業
內部醫務室2112家,其他衛生機構12家。與上一年相比,衛生機構總數增加556家,其中醫院新增4家,婦幼保健院增加1家,門診部增加87家,私人診所和醫務室增加464家等。
盡管在政策的引導下,各路資本也蜂擁而至醫療市場,但是深圳民營醫療市場的經營狀況并不樂觀,大部分小型的民營醫療機構處于冰火兩重天的生存狀況。福田區目前有300多家小型民營醫療機構,包括西醫、口腔和中醫三個類別,只有三分之一的醫療機構能盈利,另外三分之二是虧損或者保本運營的,而盈利的多是一些管理規范和連鎖醫療機構。
“造成民營醫療機構虧損的原因既包括行業信譽度不高、人才缺乏、管理經營等內部因素,也包括政策、監管等外部制約。”深圳市福田區社會醫療機構行業協會秘書長鄧紅照說。外部因素上,民營醫療機構在醫保、人才用地、租金、稅收、設備購置、人員工資和價格水電費等方面與公立醫院存在不均等競爭格局,致使其接診和住院人次遠低于公立醫療機構。比如福田區幾百家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僅有7家被納入深圳市醫保定點醫療機構,“主要是醫保設置門檻太高,對醫療機構的范圍、人員資質以及專家等條件設置嚴格,大部分的社會醫療機構很難申請到醫保。”鄧紅照說。現在是一個全民參保的時代,雖然許多民營醫院也加入了新農合,但是政府也是有嚴格的要求。這導致病人的來源受到一定的限制。
政府對待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應該一視同仁,否則很影響民營醫院的建設。雖然民營醫院用人機制比較靈活,但政府在學術交流、人才培訓、職稱評定等方面沒有成熟的規定,使民營醫院醫護人員的職稱結構、年齡結構不盡合理。有的醫生發表了不少論文、著作,可只要在民營醫院工作,就無法申請相應的職稱。
內部因素上,長期以來,民營醫療機構“坑蒙拐騙”的觀念深入人心,聲名狼藉,已經成為“騙錢”的代名詞。老百姓對民營醫療機構,尤其是小診所、門診部的印象不是很好,導致整個行業的美譽度也很差。深圳市抗衰老研究會會長李光說:“再好的專家到了民營醫療機構,患者也不會很信任。”
民營醫院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監督體系,市場營銷沒有形成系統和規模,流動資金投入不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院的發展。
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都具有救死扶傷的職責,如何認定“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的差別,遠非字面上那么簡單,如何讓“非營利性”的各項規定真正落到實處,也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與魄力。
除了信譽度和經營管理外,人才是這些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最大瓶頸和“短板”.人力資源是醫療服務行業的最大成本。民營醫療機構的起步階段往往只能是“兩頭”人才,即退休的醫生和新畢業的大學醫學生為主,大量成熟醫生難以從公立人事系統中流出。有些地方甚至規定民營醫院幾年內不準從公立醫院招人。
對策
雖然深圳出臺鼓勵社會辦醫政策,但是政策多是鼓勵辦高水平的社會醫療機構,民營診所、門診部等小的醫療機構仍難獲得支持。因此,面對社會資本辦醫諸多不利因素,深圳一些民營門診部和診所開始抱團取暖,進行自救。
近日,深圳市福田區社會醫療機構行業協會、深圳市抗衰老研究會和深圳市科普志愿者協會成立了“福田區健康志愿者服務中心”,并將聯合區域內各種民營醫療機構,籌建“社區聯合醫院”.
這個“社區聯合醫院”就是一個虛擬的社區醫院,把一個街道內所有分散的民營分診部、診所、中醫館、口腔等醫療機構組織起來構建成一個大“醫院”,口腔診所就是這個醫院的口腔科,中醫門診部就是中醫科……整合這些民營醫療機構的人才、技術、社會等資源,在人才、管理、廣告宣傳等方面捆綁式發展,彌補目前這些醫療機構的缺陷。
“比如在人才方面,民營診所、門診部沒有自己的專家團隊,也沒有專家會診模式,‘社區聯合醫院’就可以從各個機構抽出優秀的人才,組建自己的醫療專家團隊進行會診,也可以以組團的形式與公立醫院專家進行互動。”李光說,通過民營醫療機構之間的聯盟互動,提高整個民營醫療的美譽度。而且聯合醫院還將與人才招聘網站進行合作,“團購”人才,緩解人才的不足的問題。
據介紹,加入“社區聯合醫院”的醫療機構還可以組團進行市場推廣和公益活動,“醫療機構可以進行捆綁式營銷和廣告推廣,組團參加專業培訓等,降低醫療機構的運營成本。”李光說,而健康志愿者服務中心還會幫助醫療機構在社區開展創新型的健康娛樂活動、健康科普宣傳等,讓社區居民進一步了解民營醫療機構,提高機構的信譽度。此外,還將組織專業培訓,提高醫療機構的管理水平和醫療技術,引導民營醫療機構健康發展。李光透露,“社區聯合醫院”模式將率先在福田區啟動,模式成熟后再推廣到全市。
民營醫療機構就像需要呵護的新生兒,希望“體制路障”越來越少!
來源:青年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