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頜面部是腫瘤的好發部位之一,可以發生各種類型的腫瘤。本節僅就口腔頜面部常見的腫瘤作簡單的介紹。口腔內的囊腫呈非真性腫瘤,為了便于敘述,也包括在本節之內。
一、良性腫瘤
口腔頜面部可發生各種良性腫瘤。發生于軟組織者,如涎腺混合瘤、牙齦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經纖維瘤、纖維瘤等。發生于骨組織者,如巨細胞瘤、骨瘤等。口腔頜面部還有些良性腫瘤與成牙組織有關,屬牙源性的腫瘤,如牙瘤、造釉細胞瘤等。現將幾種常見的腫瘤分別敘述如下。
(一)混合瘤(多形性腺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
涎腺混合瘤為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來源于涎腺上皮。腫瘤內除上皮成份外,還常有粘液、軟骨樣組織等。涎腺混合瘤好發于腮腺(附圖15),其次為腭部及頜下腺。下面以腮腺混合瘤為例敘述其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
附圖15 腮腺混合瘤(左腮部)
臨床表現
腮腺混合瘤多見于中年。一般無明顯自覺癥狀,生長緩慢,病程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腫瘤多表現為耳下區的韌實腫塊,表面呈結節狀,邊界清楚,中等硬度,與周圍組織不粘連,有移動性,無壓痛。如腫瘤出現下述情況之一時,應考慮有惡變之可能。①腫瘤突然增長迅速加快,②移動性減少甚至固定,③出現疼痛或同側面癱等。
治療原則
腮腺混合瘤的治療以手術徹底切除為原則。術前一般不宜作活檢。腫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時瘤細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組織,若切除不徹底則將復發。故手術時不宜采用剜除腫瘤的方法而應將腫瘤連同其周圍的腮腺組織一并切除。術中要注意保持面神經。如有惡性變,應按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處理。
(二)造釉細胞瘤(Ameloblastoma)
造釉細胞瘤是一種常見的、來自牙源性上皮的頜骨中心性腫瘤。瘤細胞的形態與牙胚中的造釉細胞相似,故稱為造釉細胞瘤。
臨床表現
造釉細胞瘤多見于青壯年,好發于下頜磨牙區及升枝部。生長緩慢,病程較長,可數年至十年。一般無明顯自覺癥狀。腫瘤大小不等,可為實質性或囊性。由于腫瘤逐漸增大使頜骨膨隆,顏面出現畸形,皮層骨受壓吸收、變薄,按之常有“乒乓球”樣彈性感覺。當腫瘤侵犯牙槽骨時,可使牙齒移位、牙根吸收、松動甚至脫落。如并發感染可出現紅腫、疼痛等炎癥癥狀。腫瘤繼續增大,皮層骨質完全吸收,即向頜骨外擴展,可影響咀嚼、語言等功能。
X線檢查可助診斷,其表現不一(圖3-25),可為蜂窩狀,皂泡狀或多房性囊腫樣陰影。以多房型多見,呈多個圓形或卵圓形,大小不等的透射區陰影,相互重疊或融合,邊緣呈切跡狀。少數可表現為單囊型陰影。
圖3-25 X片示:造釉細胞瘤(下頜體部)
治療原則
采用手術治療。本病雖屬良性腫瘤,但呈局部浸潤性生長。單純挖除的手術方法,容易復發,而且反復發作,可發生惡性變。因此,一般在腫瘤外正常骨質處,將頜骨包括腫瘤整塊截除。作下頜骨截骨時,最好能同時植骨以維持外形及恢復下頜骨的功能。
(三)血管瘤(Hemangioma)
血管瘤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良性腫瘤。多屬先天性,是由血管內皮增生而來。多見面部皮膚、皮下組織和口腔粘膜(如唇、舌、頰、口底等)(附圖16,17)(圖3-26,27)。一般可分為毛細血管型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及蔓狀血管瘤。而以前兩種常見。
附圖16 毛細血管瘤(左面部)
附圖17 海綿狀血管瘤(舌及左頰部)
圖3-26 面部血管瘤
圖3-27 舌部血管瘤
臨床表現
毛細血管型血管瘤:腫瘤是由大量交織、擴張的毛細血管組成。表現為鮮紅或紫紅色斑塊。與皮膚表面平齊或稍隆起,邊界清楚,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以手指壓迫腫瘤時,顏面退去;壓力解除后,顏色恢復。
海綿狀血管瘤:腫瘤由擴大的血管腔和襯有內皮細胞的血竇組成。血竇大小不一,有如海綿狀結構,竇腔內充滿靜脈血,彼此交通。表現為無自覺癥狀、生長緩慢的柔軟腫塊。頭低位時,腫瘤因充血而擴大,恢復正常體位后,腫塊即恢復原狀。表淺的腫瘤,表面皮膚或粘膜呈青紫色。深部者,皮色正常。觸診時腫塊柔軟,邊界不清,無壓痛。擠壓時腫塊縮小,壓力解除后則恢復原來大小。
蔓狀血管瘤:主要由擴張的動脈與靜脈吻合而成。腫瘤高起呈念珠狀或蚯蚓。捫之有博動感與震顫感,聽診有吹風樣雜音。若將供血的動脈全部壓閉,上述之博動及雜音消失。
治療
血管瘤的治療方法很多,應根據腫瘤的類型、部位、深淺及病員的年齡等因素而定。常用的方法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冷凍外科、硬化劑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二、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Malignat tumor of the Oral Cavity)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為常見,肉瘤較少。癌腫中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腺性上皮癌,還有基底細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
口腔癌大部分發生于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變過程,這對口腔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利條件。所謂癌前病變是一種可能演變為癌的病理變化,如白斑、皸裂、色素斑、慢性潰瘍等。并非所有這些病變都會發展為癌,還要取決于其他因素,最后演變為癌的僅為少數。為了預防口腔癌的發生,應積極治療上述病變,并消除各種不良的慢性刺激因素,如戒煙、拔除殘根及殘冠和去除不良修復物等。對于可疑病變,應嚴密隨訪,必要時作活檢或切除。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
臨床表現
口腔癌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齦癌(Carcinoma of gingivae)、唇癌(Carcinoma of lip)、頰癌(Carcinoma of buccal mucosa)、舌癌(Carcinoma of tongue)、口底癌(Carcinoma of floor of the mouth)、腭癌(carcinoma of palate)、上頜竇癌(Carcinoma of the maxillary sinus)等(圖3-28)(附圖18、19、20、21)。一般認為口腔前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高,口腔后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低。
圖3-28 上頜竇癌
口腔癌常表現為潰瘍型、浸潤型和乳頭型三種。初起時常為局部潰瘍、硬結或小結節。一般無明顯的自發性疼痛,隨著癌腫迅速生長并向周圍及深層組織浸潤,可出現疼痛。硬結擴大、腫物外突、表面潰瘍、或邊緣隆起呈菜花狀,基底硬,中心可有壞死,有惡臭。常伴有感染,表面易出血。不同部位的癌腫因破壞鄰近組織、器官而出現不同的癥狀和功能障礙。如舌癌有明顯的疼痛和不同程度的舌運動受限、影響吞咽、說話等功能,惡性程度較高,發展快,早期即可有淋巴結轉移。齦癌常波及牙槽骨,易使牙齒松動或脫落,繼續擴展可侵犯頜骨,在上頜骨可侵入上頜竇,在下頜骨可累及下牙槽神經,引起疼痛或麻木。
口腔癌的轉移,主要是循淋巴引流至區域淋巴結,最常見的是頜下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少數可循血行轉移。晚期可有遠處轉移,常見的是肺,并可出現惡病質。
附圖18 唇癌(下唇)
附圖19 齦癌(左上牙齦)
附圖20 腭癌(左)
附圖21 舌及口底癌(左)
治療
應根據癌腫的病變情況(組織來源、分化程度、生長部位、病變大小、淋巴結轉移等)和病員的全身狀況來決定治療方案。治療措施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冷凍外科、激光及中草藥治療等。多數病例應采用綜合治療以取得較好的療效。手術切除的目的仍是口腔癌的重要治療手段。局部病灶應采用根治性節除,必要時尚需作頜下淋巴結清掃術或頸淋巴清掃術。
三、囊腫(Cyst)
口腔頜面部囊腫較為常見,根據其發生部位可分為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兩大類。其起源有牙源性(如根端囊腫、含牙囊腫)、滯留性(如粘液囊腫、舌下囊腫)及胚胎發育性(如面裂囊腫、甲狀舌管囊腫、皮樣囊腫等)。其中以根端囊腫、粘液囊腫、舌下囊腫較多見。
(一)根端囊腫(Radicular Cyst)
根端囊腫是最常見的頜骨性牙源性囊腫。來自慢性牙周炎的根尖肉芽腫。由于慢性炎癥的刺激,肉芽腫內的上皮組織增生,中央變性、液化,逐漸形成囊腫(圖3-29)。囊腫內壁為復層鱗狀上皮,外層有纖維組織。腔內含有淡黃色液體。
圖3-29 根端囊腫
臨床表現
根端囊腫呈球形膨脹、緩慢生長。一般無明顯自覺癥狀。囊腫逐漸增大,可影響頜骨和牙齒。如頜骨骨質因受壓而吸收、皮質層變薄,向外膨隆,觸診時有“乒乓球”樣彈性感。鄰近牙齒可被擠壓而移位或傾斜。穿刺檢查可抽出淡黃色水樣囊液。如并發感染,則出現炎癥癥狀。X線檢查有助于診斷。片中顯示圓形橢圓形邊緣整齊的透射區、與牙根相連。
治療
主要采用手術摘除囊腫。一般在口內作切口,翻起粘膜骨膜瓣,去除部位骨壁,暴露囊腫,將囊腫摘除(圖3-30)。根據病源牙情況,拔除或作牙髓治療。
(二)粘液囊腫(Mucocee)
粘液囊腫通常是由于粘液腺管阻塞、粘液潴留所致,可發生于唇、頰、舌粘膜,而以下唇 較多見。
①切口②切口剖面觀③翻起粘膜骨膜瓣
④鑿去骨壁,暴露囊腫 ⑤摘除囊腫 ⑥縫合傷口,患牙作根管治療并修復
圖3-30 根端囊腫摘除術
臨床表現
粘液腫腫位于粘膜下,約黃豆大小,呈半透明的無痛小皰。破裂后可流出粘液,腫脹消退,但不久又可復發。多次復發后,囊腫表面常因疤痕而呈灰白色。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
治療
常以外科手術切除法和碘酊注入療法。
1.手術摘除囊腫。局麻下切開粘膜,完整剝出囊腫,如曾反復發作、囊壁粘連,則可作梭形切口將囊腫連同表面粘膜一并切除(圖3-31)。
圖3-31 下唇粘液囊腫切除
圖3-32 舌下囊腫的手術切口
2.磺酊注入療法。注射前先抽出囊液,然后注入1%碘酊0.1~0.2ml于囊腔內即可。
(三)舌下囊腫(Ranula)
舌下囊腫是由于舌下腺導管阻塞,唾液潴留所引起。
臨床表現
通常先起于一側口底舌下區(附圖22),增大時可擴展于對側,有時也可擴展至頦下或同側頜下部。囊腫位于口底粘膜的深面,呈淡黃色、半透明的柔軟包塊。觸診有波動感,無壓痛。增長緩慢。囊腫很大時,可影響說話、吞咽甚至呼吸。如并發感染可有疼痛等炎癥表現。囊腫破裂時,溢出蛋清樣粘稠液體,包塊消失,但可復發。
附圖22 舌下囊腫(左)
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因袋形縫合術術后復發率高,現已廢棄不用。目前采用的手術方法為切除舌下腺和鄰近腺體的囊壁,清除囊腫,可達根治目的。
手術方法:在局麻下,于舌下皺壁的外側,沿導管走行的方向,前至下頜尖牙相對部位。后至第一磨牙遠中相對部位,作一弧形切口(圖3-32),分離顯露舌下腺,完整的切除舌下腺及腺體周圍的囊壁。術中要防止損傷頜下腺導管、舌神經、舌動脈和舌靜脈(圖3-33)。縫合傷口后應放置橡皮片引流。
圖3-33 舌下區冠狀切面
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