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骨刀手術輔助整體內收產生的上頜頰側骨質改變:病例系列
加速正畸牙齒移動的方法很多,包括創傷性的骨皮質切開手術和非創傷性方法如光生物調節作用和震動。在手術輔助技術中,超聲骨刀手術是創傷最小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最小化選擇性骨皮質切開的創傷并克服金剛石車針和鎢鋼車針產熱引起的邊緣性骨壞死和受損牙槽骨再生。應用超聲骨刀骨皮質切開是為了加速正畸牙移動從而縮短療程。盡管操作方法已有標準化且有了成功的臨床結果,其帶來的組織反應和反應速度仍不明。這篇文獻的目的就是提出和討論在整體內收時應用超聲骨刀手術輔助產生的組織反應。
材料和方法
16名患者(平均年齡,17.7±3.4歲),治療計劃需要前磨牙拔除,用支抗釘進行整體內收。這些患者還需符合以下標準:無可能影響到牙齒移動速度的系統性疾病或藥物應用,開始內收時至少14歲,恒牙列完整,無正畸治療史,口腔衛生良好。所有患者用0.018 ×0.025-inch切牙和尖牙托槽和0.022 × 0.028-inch前磨牙托槽和磨牙頰面管減少內收時的摩擦力。為了進一步減小后牙段的摩擦力,第二磨牙延遲到內收的最后階段再粘接。當上牙列重復排齊整平后,進行超聲骨刀手術。不需要進行完全的牙周翻瓣,在局麻下做尖牙到尖牙的牙根間垂直切口,位于頰側的根中部,一共用有深度標記的超聲骨刀(SG1, VarioSurg; NSK, Hoffman Estates, IL, USA)做7道切口。這些切口深度限制在3mm內,切開皮質和髓質。用4-0可吸收線縫合軟組織切口,1周后拆線。同期,用0.016 × 0.022-inch不銹鋼弓絲開始整體內收。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間植入支抗釘,用鎳鈦彈簧連接到側切牙遠中的拉鉤上,施加250g的拉力。在牽引開始和結束獲得CT影像以確認組織改變方式,并進行三維影像重疊并比較同一高度上的軸面圖像。
在超聲骨刀手術后,16患者中有8名在內收期間發生了手術位點的骨質增生。這些增生發生在上頜前牙牙根間跟根中三分之一位置。增生部分被認為是牙槽骨組織,因為其結構在CT上與牙槽骨相連續。下列病例為代表性病例,能闡明組織反應的臨床和影像特點。
患者1
18歲,女性,主訴為微笑不美觀。I類磨牙關系,切牙嚴重前傾,4.6mm前牙開合。為了減少切牙前傾度,獲得理想的覆合,并增加微笑時的切牙暴露,拔除上頜和下頜第一前磨牙。
在拔牙后第二個月,在上頜手術部位發生半球狀的骨質增生。這種彎曲的孤立的增生而后在近遠中向融合并形成更平坦更大的增生。在治療的最后,觀察到明顯的復原(圖1)。內收耗時12個月。
患者2
16歲,女性,主訴為上牙前突。骨性II類,安氏II類1分類。治療方案需要拔除上頜第一前磨牙。
在內收的第二個月出現了兩個單獨的骨性凸起:在有中切牙和側切牙間有一個大的凸起,在右側切牙和尖牙間有一個小的凸起(圖2)。直到治療結束凸起都沒有消退(圖3)。內收耗時11個月。
患者3
22歲,女性,主訴是牙齒不美觀。患者的切牙前傾,I類磨牙關系,深覆蓋,淺覆合。丙肝攜帶者,在接受疫苗接種。目標是減小切牙前傾,獲得理想的覆合覆蓋,減少唇前突。治療計劃是拔除4顆前磨牙。
在這名患者觀察到最廣泛和嚴重的骨增生,且在第一個月最明顯。拆除托槽9個月后,這些增生明顯消退但仍舊很明顯(圖4)。內收耗時11個月。
結論
這個病例系列顯示了一種未經報導的超聲骨刀輔助牙齒移動過程中的骨反應。在超聲骨刀手術后的新骨形成可能是有益的,然而,也可能引起患者微笑時牙齦暴露量增大。所以,在決定進行上頜前表面超聲骨刀手術時應當考慮牙齦暴露量。這種反應大多數是暫時的,但應該進行長期的隨訪,因為這種骨增生的自發性消退仍然是不明的。
來源:浙一口腔正畸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