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方麗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MT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進硬組織的形成,目前已用于髓腔穿孔、根管側穿修補、根尖誘導、活髓保存等的治療。MTA修復較小的穿孔效果較好,對于較大的穿孔其治療效果還有待研究。目前較少有將MTA用于封閉折斷的牙根斷面的報道。本文報道1例10年前外傷牙根折斷的上頜第二前磨牙采用MTA連接根管斷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1病例報告
患者,女,38歲,漢族。因左上頜第二前磨牙脹痛不適于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病科就診。患者自述10年前患牙曾外傷,但并未行治療。1年前患牙頰側黏膜開始反復腫脹。
牙體檢查:左上頜第二前磨牙頰側黏膜腫脹伴有瘺管(圖1),牙體變色,叩診略有不適,冷熱無反應,無松動。上頜第一前磨牙為烤瓷冠修復。
圖1 初診口內照
X線片示:上頜第二前磨牙根中部折斷,斷端呈喇叭口狀。斷端根尖段根管影像消失,牙周膜間隙未見明顯異常,斷端根中上段根管粗大,斷端周圍弧形低密度影像(圖2)。牙膠示蹤片示瘺管來源于斷端。
圖2初診X線片。
錐形束CT示:斷端處根中上部和下部完全分開,斷端根尖部未見根管影像。斷端呈喇叭口狀,斷端的近遠中側均有骨質破壞(圖3)。
圖3 初診錐形束CT影像
診斷:左上頜第二前磨牙根折。
治療:左上頜第二前磨牙開髓,根管粗大,牙筒已壞死,根管內有膿液流出。膿液引流后采用40至80號K型銼配合超聲銼預備根管中上段,1%次氯酸鈉和17%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acid,EDTA)交替沖洗,干燥,根管內注射vitapex糊劑,注射過程中可見糊劑從頰側瘺管口處溢出。
根管內封vitapex糊劑1個月。第2次復診時瘺管已經消退,顯微鏡下見根管內斷端創面為肉芽組織,斷端直徑約為3 mm×3 mm,采用MTA連接斷端(圖4左),置生理鹽水小棉捻,氧化鋅暫封。3 d后MTA已硬化,注射熱牙膠封閉根管上段,樹脂修復,降低咬合(圖4右)。
圖4 X線片。左:MTA連接斷端;右:充填片;
10個月后復查,頰側黏膜色澤正常(圖5),患者咀嚼正常,無不適。X線片示:根管斷端見MTA致密影像,根中側暗影減小(圖6)。錐形束CT示斷端處MTA連接良好,斷端兩側已有骨質形成(圖7)。
圖5l0個月后復診時口內照
圖6l0個月后復診時X線片。
圖7l0個月后復診時初診錐形束CT影像
2討論
牙髓和根折處牙周反應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根折的愈后。根折有4種愈合方式:鈣化組織式愈合、結締組織式愈合、骨及結締組織式愈合和肉芽組織式愈合。愈合方式由是否存在細菌污染調控閉。
本病例由于長時間未作治療,根中下段根管鈣化,根中上段根管吸收較粗大,斷端為肉芽組織式愈合。根折的預后一般比較差,并且經常伴有咬合痛、深牙周袋、根周牙齦組織反復腫脹等。
近年來對根折的處理方法有直接黏結法、黏結再植法、激光鐳射聯合法等,但效果都不甚理想。本病例錐形束CT觀察到患牙根尖段與中上段完全斷開,而斷端處骨質破壞較大,斷端為喇叭口狀,類似于未發育好的年輕恒牙根尖。
患牙為10年前外傷,斷端處根管壁呈膨大性吸收影像,疑為外傷導致的牙根內吸收。牙根內吸收多數是從髓腔或根管內壁開始,與牙髓炎癥和細菌感染有關。牙根內吸收一般無癥狀,多為X線照射時發現。
本病例因缺乏患牙10年前外傷后的影像學資料,無法評定是牙根10年前外傷折斷后又并發根管內吸收,還是外傷后根管內吸收導致了牙根折斷。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如拔除患牙,則需種植或烤瓷冠橋修復;如保留患牙而采用手術倒充填,患牙可能會因斷端處冠根比例失調而易折。患牙鄰牙已烤瓷冠修復,患者不愿意拆冠和種植并且抗拒根尖手術。
考慮到患牙根尖段并無炎癥反應,故筆者嘗試著在斷端炎癥控制后,直接用MTA修復連接牙根折斷的喇叭口狀的斷面。目前關于MTA對直徑較大穿孔的修復效果的報道較少。本病例隨訪10個月,患牙恢復了正常咀嚼功能,MTA已連接好根中下段,斷端兩側已有骨質形成。由于本病例隨訪時間不足1年,長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來源于口腔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