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焦慮(dentalanxiety)、牙科畏懼(dentalfear)和牙科恐懼癥(dentalphobia)這三個詞經常出現在專業文獻中。由于缺乏權威性解釋,博主常常糾結于它們的定義和適用范圍上。
在維基百科里,這幾個詞是放在一起解釋的:
Dentalfear(alsocalleddentalphobia,odontophobia,dentophobia,dentistphobia,anddentalanxiety)isthefearofdentistryandofreceivingdentalcare.
但該詞條后邊又提到一個更為專業的詞匯: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全文如下:
However,ithasbeensuggestedthatuseofthetermdentalphobiashouldnotbeusedforpeoplewhodonotfeelthattheirfearsareexcessiveorunreasonable,andinsteadresembleindividualswith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causedbyprevioustraumaticdentalexperiences.
大致意思是:牙科恐懼癥不用于描述非常嚴重和非理性的害怕,這類患者系既往創傷性牙科治療經歷所致,用“創傷后應激障礙”一詞更為貼切。
再來看看PTSD是啥玩意。百度上的解釋: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后,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重大創傷性事件是PSTD發病的基本條件。PTSD的核心癥狀有三組,即創傷性再體驗癥狀、回避和麻木類癥狀、警覺性增高癥狀。但兒童與成人的臨床表現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癥狀是兒童所特有的。
看出嚴重性了嗎?創傷性牙科治療經歷的心理效應,居然會等同于“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看到這里,會有后脊背發涼的感覺嗎?還會為費盡心力為孩子補好幾顆蛀牙沾沾自喜嗎?
關于牙科焦慮牙科畏懼牙科恐懼,博主是這樣理解的:首先,害怕和焦慮恐懼不同。害怕的對象真實存在;焦慮和恐懼則是對不確定性展開的聯想,其對象是虛幻的。比如,打針會痛,我們害怕疼痛,事實上,任何程度的疼痛都是我們能夠忍受的(點解?想起內啡肽了嗎?)。面對這一事件,如果我們腦子里冒出來的念頭是:會有多疼?我能不能忍受?會不會疼死過去?什么時候打下來?能不能輕點?等等等等,這些念頭會讓你坐臥不安,是為焦慮;焦慮嚴重到一定程度,導致你采取逃避行為時,是為恐懼癥。
在疼痛控制領域最有經驗的莫過于婦產科醫生和腫瘤科醫生。他們經常給出的建議是:不要去想下一秒鐘會有多疼,只要細心體會眼下疼痛的程度,病人就會感覺好很多。活在當下,才是人生真諦。
輕松一下吧。我們小時候都打過屁股針。針扎下去有多疼倒不見得,扒拉褲子又抹酒精又抹棉球還吹吹干的時候,心臟恨不得都提到嗓子眼,針扎下去那一瞬間反倒覺得完全輕松下來。博主對這一過程印象極為深刻,以至于到現在都是寧可輸液也不打針,無形中也為大輸液行業做出貢獻。
回到正題。害怕看牙的人數之多,遠超出我們的想象。75%的美國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牙科畏懼癥,其中約5-10%是病態的害怕,為牙科恐懼癥。國內也有類似的報道,約70-80%的成年人害怕看牙。說明牙科畏懼癥是沒有國界的,制度的優越性在這個層面似乎完全沒有體現出來。
成年人害怕看牙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童年時期不良牙科治療經歷,其次為周圍人傳遞的信息,再次是文藝作品傳遞的信息。顯然符合直接經驗到間接經驗的規律。
今天提到恐懼這個詞非常重要,是行為誘導理論的核心,需要從意識和潛意識、宗教與信仰這些層面去闡述,明天再談,依然會很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