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見識了微信的力量。短短一天時間,博客點擊量飆升到4000多次,還有不少很久很久未聯系過的同學亟予鼓勵與問候。那份溫暖,無以言表。見或不見,其實都在。
今天談談家長的協助。
我們知道,家長在孩子的就診行為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傳統的做法是:牙醫不斷威脅孩子,你不乖,就讓媽媽出去,只有乖的孩子才能讓媽媽陪著。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習慣性想法:我最懂自己的孩子,你想讓他干什么,你就告訴我,我來跟孩子說。他們非常樂意扮演一個“翻譯者”的角色。殊不知,這樣做實在是于事無補。我們已經知道,孩子很多的行為是不受意識控制,其承諾對行為的約束力在恐懼的力量面前,完全是無濟于事的。那么,行為誘導過程中,家長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他是應該待在診室里還是在診室外?他該怎樣配合行為誘導人員做好孩子的工作呢?
在整個過程中,家長扮演的角色叫做“無聲的幫助者”。他給孩子提供最基本的安全感,在此基礎上,家長應該盡可能地在心理和行為層面切斷與孩子的聯系,把與孩子接觸的機會盡可能讓給行為誘導人員,促使他們建立情感和行為的連接。家長需保持內心平靜,控制好情緒,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目光柔和堅定,面帶贊許和微笑。(不知道怎么做?多看看蒙娜麗莎對著鏡子找找感覺就好)。低頭看手機、把自己置身事外不可??;多數時候,家長不用說話,點點頭或者豎起大拇指都是對孩子莫大的鼓勵。千萬不要重復醫生的指令。
家長這么做的原因在于:在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面前,孩子會有些害怕和恐懼;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其本能反應是尋找他最親近的人。此時,孩子對于家長的聲音和行為會異常敏感。若不控制,孩子的注意力無法從家長身上轉移出來,行為誘導人員根本無法吸引和控制孩子。
多數時候,剛開始家長對此毫無感覺,常常發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此時,行為誘導人員千萬要控制住情緒,不要停下手上的工作來制止家長或給家長講道理,只需用手勢暗示家長即可。多數家長很快就會明白自己該怎么做了。也許,家長逐漸隱去對于孩子的順利過渡更為有利。
以下分情況闡述家長的位置和如何與行為誘導人員配合。
1、孩子與家長分離順利,且不排斥進入診室爬上椅子:家長最好坐在牙椅對面,孩子躺著或坐著都能看到家長,會更有安全感。有時候,孩子需要家長握著手撫摸著腳丫子才覺得安全;有時候,告知-示范-操作過程中,需要家長伸出手來,做一個過渡。遇到這些情況,家長只需依從行為誘導人員的暗示,默默地去做就可以了。
2、孩子與家長分離順利,能進入診室,但不愿爬上椅子:這時,可以讓孩子做到牙醫座椅上,牙醫坐在椅位上,家長蹲在孩子邊上或者是抱著孩子坐醫生椅。其他要求同1。多數時候,經過誘導,孩子能自己爬到牙椅上,此刻,家長應依據暗示及時讓出醫生椅位,并坐到孩子對面。
3、孩子與家長分離不順利,且排斥進入診室:這種情況多半需要家長抱住孩子,在候診區甚至是診所外的臺階上,進行行為誘導。具體要求同1。如果孩子意識到家長抱著他的目的是為了讓他看牙,并激起強烈反應。這種情況表明孩子的恐懼感極深,行為誘導人員應果斷放棄與孩子接觸的念頭,不要去打擾孩子,讓他自由地融入環境。
4、行為誘導或治療結束后,如果一切順利,孩子會像一個得勝的將軍撲到家長的懷里。此時,家長只需順勢而為即可,抱一抱孩子,鼓勵幾句話,然后把實施獎勵的機會讓給工作人員。
5、如果孩子對環境和工作人員已經非常熟悉,家長進不進診室都是無所謂的。
家長的配合會讓整個流程順利進行,其核心是,在家長的支持下,行為誘導人員和孩子共同按劇本完成一場演出。在這出戲里,行為誘導人員和孩子是主角,家長是配角,喧賓奪主斷不可取。
這需要家長放下控制的欲望。想要孩子放松,家長首先放松下來。只要孩子放松下來,其實什么他都能接受。兒童牙科治療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只要孩子下次還想來,你做什么都是對的;如果孩子下次不想來了,你做什么都是錯的。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畢竟,大多數家長依然認為孩子的牙是不需要看的,你需要說服他們重視乳牙健康;但是,當家長重視孩子的牙要求你馬上補好時,你會發現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恨不得當初沒給家長強調乳牙的重要性。
當過程和結果發生矛盾時,如何取舍是牙醫和家長共同面對的難題。理論上,道路真理生命三位一體,動機過程結果殊途同歸。發生矛盾時最該做的事情,其實是審視自己的動機。這些話,你能向家長講嗎?
寫到這里,突然發現描述一個過程是多么的困難。以后會使用一些照片(要是會畫畫就好了),照片會涉及未成年人的隱私,比較敏感,希望不要傳播。
朋友發過兩個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f9760102w0is.html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872d5f0102ekmd.html。內容都涉及到孩子牙科治療,讀后頗有感觸,對孩子看牙有了不一樣的觀察角度。很佩服家長的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