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祥云,王永,廖健,吳紅艷,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口腔修復科
患兒,男,8歲,因“先天缺牙2年.要求鑲牙”于2010年7月就診于我科。患兒家長訴孩子牙齒先天發育不良,無法咀嚼,擔心孩子發育。檢查示:患兒智力正常,頭發及眉毛稀少,雙側面部對稱,囟門發育不足,腳趾并攏不全,口內查11、12、13、14、15、21、22、23、24、25、31、32、33、34、35、41、42、44、45缺失,75、85為乳牙,43為錐形牙。牙槽嵴較低平,上下牙槽嵴未觸及明顯的骨突及骨尖,無咬合關系,頜間距短。雙側顳下頜關節區無壓痛、無關節彈響。
頜面斷層檢查:運用數字放射影像技術評估患者缺牙區牙槽嵴和下頜骨解剖狀況,追問病史,患兒家長否認近親結婚史及家族史。診斷為:(1)小兒軟骨外胚層發育不全綜合征;(2)牙列缺損。就診后,行全面口腔檢查,取模,制作研究模型。經與患者協商溝通,采用覆蓋義齒修復。
治療流程如下:
(1)常規牙體預備.拋光后選擇合適的全牙列托盤,藻酸鹽印模材制取初印模。灌注石膏模型,自凝塑料制作個別托盤,藻酸鹽制取終印模.超硬石膏灌注模型。
(2)轉移頜位關系,用紅蠟片制作暫基托及頜堤,利用息止頜位垂直距離減去息止頜間隙的方法、瞳孔至口裂的距離等于垂直距離的方法及吞咽咬合法確定垂直距離及水平距離,確定中線及口角線,轉移至頜架上。
(3)排牙,根據患兒的面型、頜骨的形態,選擇顏色、形態、大少適宜的人工牙完成排牙,試排牙,修改調整排列不合適的人工牙,送回技工室,充膠,完成全口義齒的制作,義齒初戴。
預約定時復診。完成修復后,囑患者注意合理飲食及口腔衛生,每年復診。隨訪4年,患者自覺良好,飲食咀嚼正常,復查:臨床檢查見,16、17、26、36、46、75、85合面見充填體,26遠中面缺損平齦緣,17臨床牙冠已完全暴露于口內,27可見1/3牙冠:義齒就位后其固位及穩定性較好、無壓痛、患者發音正常、進食正常:X線片示:75、85牙根可見根尖1/3處發生吸收、17、27牙根未發育完全;牙槽骨未發現吸收情況;同4年前相較而言,戴用義齒后,牙槽骨可見輕微增長。
圖1患兒曲面斷層片
圖2患者修復前口內像
圖3修復后口內像
討論
綜合來看,外胚層發育不全綜合征的修復方法主要有固定修復和活動修復兩種。在選擇治療方案前必須綜合考慮患者的缺牙數目,余留牙數目、形態及部位,咬合關系等。通常而言,因患兒口腔條件所限,固定及種植義齒修復需慎重選擇。相對而言,活動義齒修復則是比較常見的修復方法,有學者對常規全口義齒修復進行3年的追蹤觀察得出患者應早期行全口義齒修復治療,有助于改善外貌、發音和咀嚼功能.同時應根據兒童生長發育特點加強隨訪。
本病例因上下頜均有乳牙及恒牙,修復難度較大.其主要體現在乳恒牙并存,常規的活動義齒修復,較難取得共同就位道.無法獲得良好的固位力以及義齒的穩定性。其次,本病例選擇彈性覆蓋義齒修復,但因為口內有乳恒牙的存在.咬合力難以均勻傳遞到牙槽骨上,并且若組織面處理不當,會出現以牙尖為支點的翹動。再次因患兒易出現恐懼心理從而造成取模困難。最后.確定頜位關系時,因患兒不合作、患兒牙槽嵴低平、蠟基托易折裂、變形、不能很好做出相關的動作以及習慣性下頜前伸等都將都將給確定頜位關系帶來很大的困難。本病例選擇的是彈性義齒修復,主要是運用了彈性義齒異物感輕、舒適度高、便于摘戴、色澤及半透明性與牙齦、黏膜顏色相當、不易折斷和折裂、堅固耐用等優點。
患兒初戴義齒時,自覺異物感較重,咀嚼不便,但經其耐心戴用1~2周后,可開始進食較軟的食物;期間感覺壓痛,經過緩沖、調合、重襯等處理后好轉,現已隨訪4年,患者覺戴用義齒舒服,能進食一般的硬食,咀嚼效率較好.義齒固位及穩定性較好。本病例還需日后的隨訪,因為隨著患兒的生長發育其牙槽骨、頜骨會出現功能性改建.口內余留牙也會不斷生長.這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修復方案。以期獲得遠期修復療效。
來源:醫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