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女性患者,由全科牙醫轉診。主訴是上下牙齒之間的開牙合(前面的牙齒不能咬合)。
概要
這名9歲的女性患者處于替牙期,安氏II類1分類,伴有輕微的骨性II類,平均生長型(圖2.3)。
圖2.3
前牙開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持續的吮指習慣。
治療方案
● 破除吮指習慣。
● 監控牙頜面的進一步發育,糾正不良習慣后制訂全面治療方案。
吮指習慣對牙列發育的典型影響有哪些?
● 上頜發育過度并前突。
● 上頜長度增加。
● 上頜切牙唇傾。
● 下頜切牙舌傾。
● 深覆蓋。
● 深覆牙合。
● 單側后牙反牙合。
吮指后果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吮指后果取決于性質,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一天4~6h被認為是導致明顯錯牙合的最小閾值。一些特定影響是可變的,且常常不對稱,這是由于吮指的位置直接產生影響或舌的位置間接影響。
吮指的普遍性
與年齡相關。9歲的兒童為12%,12歲為2%。
阻止吮指習慣的傳統技術
破除不良習慣的傳統方法通常傾向于最初的物理干預。患者自身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會起到作用。非侵入性方法包括:
● 用獎勵進行積極的強化。當患兒又出現吮指訴求時引導其進行其他活動。
● 用膏藥、手套或苦味的藥劑減少吮指的滿足感。這些非侵入性方法應嘗試3~6個月,對于改善咬合非常有效。
破除吮指習慣的阻斷性措施有哪些?
傳統方法不能阻止不良習慣時,可以采用簡單的固定正畸矯治配合帶有突起物(倒柱狀、珠狀或柵欄狀)的腭弓,持續6~12個月。使用活動矯治器在圖2.4和圖2.5的病例中也有效果。但對配合度差的患者效果不佳。
圖2.4
圖2.5
來源于口腔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