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中用來描述垂直向異常的說法很多 ,常用的有:
開張面型 ( hyperdivergent )
向后旋轉型 ( backward rotation )
垂直生長型 ( verticaltype )
長面型 ( dolichofacial )
高角型 ( high-angle face)
均指垂直向異常以發育過 度( vertical excessive ) 為 主 。
聚 合 面 型( hypodivergent ) 、
向 前 旋 轉 型 ( forwardrotation ) 、
水平生長型 ( horizontal type ) 、
短面型 ( brachyfacial ) 、
低角型 ( low 2 angle face )
則是指垂直發育不足 ( vertical deficiency ) 。
由于診斷標準和側重點不同 , 從嚴格意義上講 , 這些概念之間是有差異的 , 但在臨床中描述垂直面型時經常通用。 本文中統稱為高角和低角 , 但不能誤解為下頜平面角大者即為高角型、 小者即為低角型 , 這是因為下頜角和下頜下緣在生長改建過程中變化較大 , 所以單純以下頜平面角作為診斷標準可能掩蓋了下頜真實的旋轉方向 ,對垂直面型的正確診斷還應結合其他指標。目前常用的診斷標準是:
(1)
下頜平面角 :
前顱底—下頜平面角 ( SN - M P )
高角病例 大于 40 °
FH 平面—下頜平面角 ( FH- M P )
高角病大于 32 °
低角病例 SN - M P 小于 29 °
低角病例FH - M P 小于 22 ° 。
(2) 后面高與前面高比值 ( S- Go /N - M e):
高角病例大于 68%
低角病例小于 62%
(3) 下前面高與前面高比值 ( AN S- M e / N - M e)
高角病例大于 58%
低角病例小于 55%
高角病例或低角病例的形成主要與前后面部高度的生長發育失調有關。后面部高度與升支的高度及顳下頜關節的位置有關 , 前面部高度與髁突生長方向、 上頜骨骨縫生長及上下頜后部齒槽高度有關。 后面部高度生長不足 ( 升支短小、 關節窩靠前靠上 ) 和? 或前面部高度生長過度 ( 髁突向后生長、 上頜骨垂直發育過度、 后牙垂直萌出過度 ) 形成了高角型。 后面部高度生長過度 ( 升支較長、 關節窩靠后靠下 ) 和? 或前面部高度生長不足 ( 髁突向上向前生長、 上頜骨垂直發育不足、 后牙萌出不足 ) 形成了低角型。高角病例以垂直生長型、 下頜平面順時針旋轉為特征 , 旋轉中心靠近髁突 ; 而低角病例相反 , 多為水平生長型、 下頜平面逆時針旋轉 , 旋轉中心位于 平面后部。生長發育型的根本差異導致二者不僅存在顱面形態和口頜功能上的差異 ,在正畸治療中的反應也不同。
來源于北京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