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付好的模型不僅僅是醫生備牙,排齦,取模做得好。也不僅僅是技師邊緣修的好還有灌注模型同樣很重要!每一個細節!
灌注模型,是義齒加工廠以及門診必修課。
那模型問題是誰的問題呢?有的問題很明顯,容易發現,可是有些問題卻比較難以發現,最終變成相互推卸責任。
大家都覺得自己是按標準操作,不會有問題的。尋思了整個過程還是沒有找出問題。
沒發現問題,那就是細節上的問題。
在我2000年至今的職業生涯中,見過一些或大或小加工廠或者門診(不在少數的人)在灌注模型上有一個小細節上的問題(如標題)
灌注石膏后的模型,模型放置:灌注面朝上?還是灌注面朝下?
灌注面朝下:有個沒用的好處,模型背面平整好看。所以有很多人會覺得省事。可是加工廠后續修正模型時,是有標準的:牙齦至模型底部距離1CM左右,還是需要修整掉的。所以在影響后面制做的情況下,沒有意義。(有的朋友認為:灌注牙冠部位區域,石膏稀一點,流動性強,好灌模,灌完牙冠在攪拌稠一點的石膏灌上面區域。這樣石膏就不會留下來,變形等。我認為這樣想完全是在自欺欺人,而且又犯了一個大忌!一個模型灌注兩次石膏比列完全不一樣。
灌注面朝上:兩邊尾端懸空,不可平放在桌面上。(平方時尾端懸空即刻。否則石膏在膨脹收縮時會把整個托盤頂起,導致模型變形。
這些變形肉眼無法觀察到,脫模后大部分模型咬合關系變形,抬高,咬合不密等問題。
托盤 盡量不要傾斜
可以自己制作設計一些放置模型的,類似如上圖:模型放置墻,也可以找木工或者不銹鋼加工的,做些木條夾板或不銹鋼的釘墻上,也不貴。
灌注模型小細節:
(此處只提出一些我個人常見的小細節,沒有具體統計)
遇到如此模型,不是硅橡膠印模,醫生又不方便重新取模。那就會選擇二次補底座,補到足夠修整底座后保持牙齦到底部1CM厚度。
容易出現問題:模型分層,精確度差。就位困難,各種接觸空等等一系列問題。
這樣的模型最容易出現問題
細節決定成敗。
來源:KQ88口腔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