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日
接觸點的咬合方式
什么樣的咬合接觸點是理想的咬合接觸點呢?
如何判斷咬合接觸點?
說到咬合接觸點,作為從事臨床工作的醫生并不陌生,每天都在做著改變咬合接觸點的臨床工作。
這是關于理想咬合接觸點的幾個條件:
1、穩定:
臨床中的修復體的咬合是穩定的,不能出現人為的咬合變化。
2、無側方合干擾:
功能合希望牙齒不能受到側向的力量,尤其是瞬間的側方干擾。
3、順牙體長軸方向的受力:
側向力對牙齒的損傷非常大,牙齒及牙周不希望有側向力的出現。
4、足夠的食物排溢通道:
牙齒的形態能夠有足夠的食物排溢通道。
臨床中常見的三種咬合接觸方式:
第一種接觸方式:面面接觸。
在臨床中這種接觸方式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在磨耗的牙列中。很多年前,也有醫生跟我探討是否這種接觸面積大的接觸方式在臨床當中更有效率。
這種咬合方式從物理學的角度講他是有一個很大的咬合力,但是很大的咬合力就一定有高效率嗎?我想作為很多初學的年輕醫生或者對合學了解不深的醫生也許會認可這種咬合方式。但是,這種咬合方式牙齒受到的力超過其能承受的力,主要是牙齒受到的側向的力。
這種咬合方式僅在幾乎垂直方向上起到“剁碎”食物的功能,真正的高效的咀嚼是牙齒對食物的穿透作用,這種穿透作用是用較小的咬合力達到最大的咀嚼作用。
最大的負面因素是可能會導致牙齒受到側向力,下頜在做任何方向的運動時,牙齒都會受到側向力的影響。
所以這種咬合方式是最不推崇的咬合方式。
隨著對合學的理解,大家對這種面面接觸一定有了新的認識。
第二種咬合方式:三點咬合方式。
上下牙齒在接觸時是牙尖的側面接觸,接觸點位于牙尖凸起的牙尖嵴上,牙尖的頂端是不會與對合牙的窩底發生接觸的。
第二種咬合方式在目前很多臨床醫生也在推崇和應用,在這里我不去評判它的對與錯,這僅代表我個人的主張和想法,從我個人而言,對這類咬合方式有自己的想法:
1、三點咬合方式在臨床中是比較難實現的,尤其是咬合重建的病例,對臨床醫師和技師的要求都非常非常高。
2、不容易實現瞬間的咬合分離。
3、一旦某一點出現磨損,咬合平衡就會被打破,全口的咬合關系就會有明顯的改變。
今天我在給一個咬合重建的患者調合平衡,我有一個體會,單調磨一個牙齒的一個點,就會引起其他牙齒咬合的改變。
這種咬和調整,對我們要求很高。就拿這個患者為例,他的咬合敏感程度都可以達到幾微米。那么來的時候,就因為有個別牙齒的不舒服,就會讓他整個人的情緒和狀態產生負面的影響,當把咬合調整好以后,整個人可以說是容光煥發。
臨床上的可行的簡便操作是臨床醫生追求的模式和目標。如果咬合接觸點過于繁多,對于臨床的操作就會加大,尤其是對咬合敏感的患者。
下面這張圖就是三點咬合的接觸方式
每一個牙尖和對合牙的接觸都是三點,都是咬在突出的嵴上,如此多的咬合點對技師合醫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并且遠期的穩定效果可能存在疑問。
第三種咬合方式:尖窩(嵴)咬合方式。
牙尖咬在對合牙窩里突出的嵴上,我個人比較推崇,也一直沿用。是非常簡單容易實現的一種咬合方式。
理想的咬合關系是除了正中關系狀態下有正中止點外,下頜在做前伸側方等任何偏心運動情況下,后牙都能夠達到瞬間的咬合分離。
這張圖片,就是在做咬合重建時理想的咬合接觸點。
這張圖上頜中切牙的遠中邊緣嵴標記※的點要去掉!即上頜中切牙的咬合接觸點在近中邊緣嵴上。沒有遠中邊緣嵴上的接觸點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側方運動的干擾。無論前牙還是后牙,遠中邊緣嵴都不應該有咬合接觸點。
圖中黃色的點絕大多數都是在嵴上,前牙、前磨牙都是在近中邊緣嵴上,磨牙是在近中邊緣嵴合中央窩的嵴上。紅色的點在功能尖上,是維持垂直距離的點,切記不要調磨。
下頜的咬合接觸點是和上頜對應的。后牙黃色的點都是在頰尖上。最后一顆牙齒遠中邊緣嵴如果有接觸點,就容易引起早接觸。在下頜左純鉸鏈運動的時候,第二磨牙的遠中離關節的鉸鏈中心最近,為了避免過早的出現早接觸點,是不放咬合點的。
對咬合接觸點的深刻理解,對臨床中的操作是有很大幫助的。
注:文中(牙合)字以“合”字代替!
來源:權花淑合學普及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