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們以某企業集團為例,探討股權激勵問題。該公司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不敗的地位,需要打破傳統思想的壁壘,引進新的機制。雖進行了多方面、多渠道的探索與嘗試,但與民營企業相比,其活力還遠遠不足。究其原因,未觸及經營者與所有權分離問題。
總體的激勵模式
根據公司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的階層工作性質與特點,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
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總經理、副總經理)為重點激勵對象,目的是為了其個人利益與企業的長遠利益完全捆綁在一起,建立一種面向未來的長期激勵制度,以充分調動經營者的智慧、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活力。其激勵方式綜合了目前國內開展的多種類型:現金入股+期股+年薪+期權(購股權)+津貼。
中層管理與業務人員為公司未來的骨干。管理中層的激勵方式為:現金入股+期股+年薪+期權(購股權)+津貼,與高層基本一致,但股權激勵的額度要小得多;考慮到業務中層(片區經理)的工作時效性,將年薪制改為月薪制,以便及時考核與獎勵,激勵方式:現金入股+期股+月薪+獎金+期權(購股權)+津貼。
對核心員工與績優業務員的激勵采取月薪、獎金、津貼與期權的相結合方式,月薪的比重偏高,同時賦予股票期權,以留住企業急需的人才。
業務員、內勤人員的薪酬由獎金、月薪與津貼組成,對業務員而言,獎金為其報酬的主要部分。
另外,對該企業集團高層可考慮賦予期股權,營銷公司的董事、監事可考慮采用津貼、期股、期權的酬勞方式。
股權激勵方案
股權激勵對象,營銷公司的中、高級管理層均為股權激勵的對象,包括總經理一名,副經理一到三名,暫定六個部長(市場、銷售、物流、財務、行政、人事),還有10個片區經理,一共20名。關于該企業集團高層、營銷公司的董事也可考慮采用期股或期權的激勵方式,另外也要為營銷公司未來進入的高級人才預留激勵空間。需要說明的是,原則上股權激勵以風險共擔、收益共分為出發點,只面向中高級管理層,不面對普通員工。
營銷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設想一,營銷公司總體上為投資創業型模式,在營銷公司的注冊資金為10000萬的情況下,投資的力度相對較小,公司要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須更多地要求管理層發揮團隊創業精神。為解決團隊創業的后顧之憂,充分發揮骨干員工的積極性,考慮管理層的持股比例為20%比較合適。股權激勵采用現金入股及期股兩種方式。
在2000萬的持股總額中,其中1200 萬為營銷公司管理層持股總額,根據管理層的級別與承擔責任的大小進行個人認購額分配,總經理為600萬元,副總經理為400 萬元,部長及片區經理各為200萬元。 個人現金入股的最低限度為認購總額的20%,其余的可采取期股的形式。集團公司托管的800萬,作為集團高層、董事會及新引進人才的股份儲備。
營銷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設想二,此種情況下,營銷公司注冊資金為10000萬元,成為全國性的公司。股權激勵采用現金入股、期股與期權三者相結合的方式。個人認購額的絕對值沒有改變,只是持股比例發生變化,管理層持股總和為10%。其余的1000 萬由集團公司進行托管。在未來的增資擴股計劃中,可為管理層預設10%的期權。期權的分配與業績直接掛鉤,根據統一考核的結果核定期權分配額度。
股權激勵的具體操作
資金的籌集,在以上兩種方案中,營銷公司管理層的持股總額達到1200萬元,個人認購額在50萬到600 萬之間。顯然,完全依靠個人能力是無法籌集到資金的。為了使新公司的注冊順利進行,營銷公司管理層可以推舉總經理作為代表,以營銷公司的名義進行集體籌集資金。有三種可以采納的途徑:其一為先向集團公司借款,由總經理出面以營銷公司的名義簽定借款協議,并界定歸還期限;其二與注冊所在地的銀行機構取得一致性意見,以主辦行作為交換條件,以管理層的股份作抵押,并以由該企業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簽署的擔保書為據,向銀行借款;其三與投資銀行家、民營企業家多方接觸,爭取獲得戰略投資家的支持,并獲得資金籌集渠道。
股東地位的確立,在管理層籌集到入股資金后,與集團的股本金匯合,公司的注冊資金到位,可以辦理相應的注冊手續。營銷公司的管理層都成為公司的合法股東。按照級別的不同確定股份比例,不管是采取設想一還是設想二,分配的認購股額不變。籌集資金的歸還由營銷公司統一處理,持股管理層的股本償還直接與營銷公司交割。
入股現金的償還與股權的獲得,考慮到個人資金能力,公司管理層的實際股權可由兩部分按照構成:現金入股(普通股)與期股。公司注冊后,擁有股份的管理層必須與營銷公司簽定股權協議,并償還股本金,要求償還金額至少占個人分配的總認購額的20%以上,并約定時間限制(如半年)等。按照在期限之前償還的現金額度來確定現金入股數量,營銷公司據此簽署 «出資證明書»。全部償還的所持股份均為普通股,擁有股權所賦有的完全的權利;償還金額在20%到100%之間的,已償還部分為現金入股,未償還部分作為期股處理;償還金額在20%以下的,只擁有償還部分的現金入股,沒有分配期股的權利;未及時交納現金的,視為棄權處理,也即失去股東權利。
期股的操作,具體來說就是管理層在支付20%以上的現金入股后,其余部分由營銷公司貸給經營者,作為期股。管理層的期股權需要得到營銷公司董事會的認可,并具有法律保障意義,營銷公司的董事會給具有期股資格的管理層簽署«期股資格證明書»。 期股的兌現以五年為限。如果營銷公司經營有方有利潤,管理層用分得的紅利來償還期股的資本信貸,直到所有借貸還清后為止,持股方就可以真正擁有這部分股份。 如果企業經營不善出現虧損,那么就要管理層自籌資金償還信貸,否則就在經營者已經買下的股份中作相應的扣除。通過這種方式就把企業經營者的收入和經營業績聯系起來。
普通股的兌現,如果營銷公司的主要管理層出現調動或離任等行為,需要在其離開該企業一段時間后,經過嚴格的財務審計發現沒有潛虧等問題,再按評估后的每股凈資產值,將所持的普通股變現。所持期股在取得該年度的分紅后,自動作廢。這樣是為了避免國企中內部人控制和經營者短期行為,把經營者的收入與企業的長效發展掛起鉤來。
管理層的股權結構,管理層的股權根據級別來定。總經理股額總數越大,占整個管理層持股總額的比例越高,這意味著總經理將承擔更大的風險,同時也擁有對公司的主要控制權。從長遠來看,對公司的發展是有利的。
文/趙梅陽 來源:價值中國,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