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并不神秘,通俗的理解就是一樁買賣,一樁有特殊目的的買賣,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既然是買賣,那就是要花錢的,因為不花錢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
實施股權激勵給企業和員工帶來的改變在中小企業界是有目共睹的,越來越多的老板正在啟動或者準備啟動股權激勵。但是,因為股權激勵的概念比較抽象,而且在我們傳統的教育框架下,很多人頭腦里幾乎沒有這些概念的系統認識,所以很多老板心里沒底,既想做又害怕做不了、做不好。自然中萬事萬物都遵循著自然的邏輯生存和發展,股權激勵也一樣。把一件事情的邏輯搞清楚就會容易的多,也不會出大格。
股權激勵是一樁買賣
股權激勵并不神秘,通俗的理解就是一樁買賣,一樁有特殊目的的買賣,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既然是買賣,那就是要花錢的,因為不花錢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我經常講錢在哪兒心在哪兒,花錢買了搬不走的東西,一定會牽掛和關注,同時會去維護和保養,就像買了一顆果樹的幼苗栽下去,要澆水施肥除蟲才能吃到果實一樣。另一方面,花錢也是代表員工入伙的誠意,誠意不是用嘴說的,而是用行動來衡量的,花錢就是表示自己愿意和老板同富貴共患難的行動。
對老板來說,這樁買賣既有資金的增加又有人心的凝聚,同時也因為附加條件增加了買方(入伙者)的背叛成本,達到留人的目的。因為買方有錢押在這里,如果他做了不道德的事,或者損害了公司的利益,使公司蒙受損失,股權是可以收回并且錢也可以扣下來彌補損失的。當然也可以有其他約束條件,比如必須干滿5年,不滿5年離職則要按原價收回股權等。
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這樁買賣是要用內部價格的,內部價格一定要比市場價格低,只有這樣才能對買方附加各種的約束條件。因為股權激勵不像股份轉讓那樣就是為了賺錢,而是要用低于市場價格的部分買員工的人心和附加約束條件,而市場行為中的買賣雙方是沒有權利去約束對方的。
內部價格的確定是通過內部估值來實現的。內部估值通常是按凈資產為基數,如果是賣給投資人則按凈資產的5倍計算,內部價格就按凈資產或者比凈資產低一點的數值計算就可以。如果按市盈計算,通常賣給投資人是按利潤的10-20倍,賣給內部員工是3-7倍。
不花錢、按市場價格都沒有約束性,只有既花錢又按內部價格才有約束性。當然還有另外的特殊情況是不花錢贈送干股,不花錢的干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只是一種分紅權,需要用其他模式規避風險。
股權激勵是有業績要求的
股權激勵不是為了讓員工不干活,而是要激勵員工自發多干活,所以一定是有業績要求的,達不到要求拿不到分紅。
要有業績是股權激勵的條件之一,而業績是需要時間去完成的,所以做股權激勵一定會鎖定業績,比如,給你5%的股份,你得保證業績每年增長20-30%,并且要工作7年或者更長等。
通常股權激勵的對象是要求達到一定標準的,比如業績,但是有的員工會比較強勢,雖沒有業績,但是會要求先給股份,這也沒關系,可以讓他先承諾業績,如果在約定的時間沒有達到則收回股份。
總會有人擔心做了股權激勵老板會很吃虧,其實股權激勵要求的業績是增量,是鼓勵員工創造增量,股權激勵分的股份其實是未來的增量,而且比例也不大,老板不是吃虧了,而是賺了大便宜。
要找對激勵的對象
股權激勵有業績要求,所以激勵對象必須要有本事,能干活,沒本事的給他股份也沒用,所以要找對激勵的對象,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股權激勵雖然是面向未來,也還是要把過去的屁股擦干凈,比如對那些過去很能干、現在不能干的老臣和功臣,用業績去考核就沒有用,而是要根據他們以往的貢獻象征性的給他們一點股份。而對現在能干、將來也能干的重點激勵的對象,一定要有苛刻的業績考核。
至于給多少股份合適,并沒有一定之規,如果是干股,可以跟著感覺,只要雙方能談妥就行,如果是在章程上要體現的實股,就要稍微慎重一些,不要一下子給很多,通常第一次可以拿出15%,根據貢獻、崗位職級、發展潛力做一下分配就可以。給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合作成功,把事兒做起來。
如果員工說錢不夠或者沒錢怎么辦?錢不夠讓他自己想辦法,如果他真的沒錢,你要反思是不是你激勵的對象錯了。因為你的股份賣的是內部價格,已經很低了,想買的話都能買的起,除非他不想買或者他不是能干的人。如果他真的看好公司,也是能干的人,貸款他也會買,并且會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公司的發展上。
股份的來源
股權激勵通常都是在公司度過生存期進入發展階段實施,這個時間段股份通常都已經分掉了,那么要做這樁買賣的股份從哪兒來?一個是老板本人賣,一個是股東們一塊兒“賣”,如果老板的股份原本就不是很多,擔心賣掉會慢慢失去控制權,可以選擇讓股東們一塊兒“賣”,也就是增資擴股,上市公司就是增發或者定向增發,這樣所有股東的股份都變小。老板賣,錢都是老板的,股東一起“賣”,錢是大家的,但大家不能拿走,只是增資擴股,如果都不想增資擴股,也可以每個股東多少賣一點。
激勵的目的
特殊的買賣就有特殊的目的,股權激勵的特殊目的是為了留人,激勵人,培養合伙人,培養團隊,最終同富貴共患難。在這樣的邏輯下,相信每個老板都會把這樁買賣演繹好,比如感恩老臣功臣、感恩大家的貢獻、樹立標桿等,當然還有競爭對手都做了我也得做,我不做的話人都跑到對手那里了等等,這些演繹都是可以的,甚至都可以把股份賣給經銷商,從而形成一個生態鏈。
為什么效果不好
如果做了股權激勵,效果卻不好,大致有三個原因,一個是中國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他覺的分配不均他就不干活,這是效果不好的最直接原因。第二個原因是財務不透明,藏著掖著的,老板說分多少就分多少。第三個原因是光讓大家干活不分紅。中國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不分紅的,這對股民來說是很悲哀的,只有增值收益沒有分紅收益,遇到股價暴跌就有人跳樓。如果是把股份賣給內部員工,就不能騙人家,就得分紅,至少要比放在銀行的利息要高,因為員工花錢買股份,是既搭上了錢又搭上了勞動,要物有所值才行。所以股權激勵要有好的效果,拋開方案本身,第一要分紅,第二要透明的分,第三要分的均勻,做到這三點,不愁沒有好的效果。
員工不買怎么辦
如果員工也有能力但就是不買,一個可能是因為賣貴了,另一個可能是因為不看好公司,無論貴賤,有錢也不買。如果公司前景真的很好,那可能就是沒把這個事情給大家講明白,員工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不知道老板說了算不算,是不是真分紅。所以要有一定的預熱,提前學習,提前路演,讓員工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好了。
結語
用“一樁買賣”這樣具體的事件來詮釋股權激勵,相信沒有人看不懂,因買賣而衍生的一系列邏輯關系也是清晰可見,容易理解,如此股權激勵就比較簡單也容易操作了。
來源:泰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