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ITI中國研討會于12月3-4日在北京召開。此次研討會國內外大咖云集,星光璀璨。來自牙科領域的逾1000位工作者匯聚于此,聆聽世界頂級牙科專家針對種植問題的詳細解析。
DEFT受邀對研討會的熱點演講進行整理報道,本次推送熱點回顧第一部分。
演講主題:種植治療風險及防控-如何獲得可預期治療效果
演講嘉賓:Stephen Chen 博士
澳大利亞墨爾本牙周病私人執業醫師、目前擔任墨爾本大學牙科學院臨床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種植體周圍組織再生、種植治療、牙種植學、牙周再生、種植體周圍炎等。曾擔任澳大利亞暨新西蘭牙周病學家協會和澳大利亞骨結合學會的會長兼任國際口腔種植學會(ITI) 教育核心委員會的主席,并已推選成為國際口腔種植學會(ITI) 下屆主席。
隨著對牙科種植體接受度的提高,種植體植入的數量也愈來愈多。2015年全球共植入種植體約1800萬顆,在中國約98萬顆。長期研究發現:口腔種植體具有很好的長期存留率(5年存留率95.8-97.2%,Pjetursson et al. 2014),但也有一定的失敗及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可能給患者帶來很多不便和痛苦,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破壞醫生及種植治療的聲譽。雖然種植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患者對美觀和功能的要求,但是種植也不是萬無一失的,也有其風險。種植體一旦出現并發癥,需要醫生花很多時間精力進行處理。由于并發癥的數目是逐年累計增加的,這意味著種植的越多,隨時間的推移并發癥會越多。
種植體并發癥包括:生物學并發癥、硬件并發癥(機械并發癥+技術并發癥)以及美學并發癥。在系統性文獻回顧中,Pjetursson等學者報道由于種植體周圍軟硬組織炎癥造成的生物學并發癥(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和種植體周圍炎),其5年發病率在單冠修復及多牙固定修復中分別為6.4%及9.4%;總體而言,平均每年生物學并發癥發生率約為1.5%。而對于硬件并發癥(機械并發癥+技術并發癥),平均每年修復體基臺/螺絲松動發生率約為1.8%;其中多牙修復體(1/125)比單冠(1/89)略好,而全口修復體(1/56)最差;平均每年種植體基臺/螺絲發生折斷的機率很低,全口修復體(1/86)明顯高于單冠(1/1167)或多牙修復體(1/625);平均每年種植體發生折斷的機率極低(單冠1/6250,多牙修復體1/1000),但由于越來越多的小直徑種植體或迷你種植體的應用,此機率有增加的趨勢;平均每年修復體崩瓷發生率在全口修復體中(1/20)明顯高于單冠(1/156)及多牙固定修復(1/65);平均每年修復體基底支架折斷的發生率極低(多牙修復體1/2500)。單冠及多牙修復體5年硬件并發癥(機械并發癥+技術并發癥)發生率為27.3%,而全口修復體為53.2%。這些常見的并發癥隨著種植體數目、修復體的復雜程度以及功能性負重的時間的增加而增多。種植體的美學并發癥是大家都不愿提及的,故鮮有報道。美學區的種植屬于SAC分類中復雜或高度復雜的病例。Furhauser在2005引入了對種植體軟組織美學的評估(PES)。以此為評估參數的關于前牙美學區種植時機及骨增量對美學效果的影響的系統性回顧(Chen & Buser2014)表明:大部分研究(80%)的美學效果屬于較好(30%)或可接受(50%)的范圍;而20%的美學效果較差。所以我們需了解為什么這些病例的美學效果不佳及如何預防及解決美學風險。總體來講,PES中平均得分最低的參數為近遠中齦乳頭,因為對術后齦乳頭高度控制欠佳,創口愈合后總是可見齦乳頭的退縮。而軟組織顏色質地及牙槽嵴外形受軟組織的質和量的影響,其平均得分也不理想。
了解了以上并發癥之后,醫生需要對種植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并考慮如何預防并解決風險。Buser & Chen的風險因素評估如圖所示,整個治療的四個環節中醫生是最薄弱的環節。醫生對患者進行了檢查、風險評估并決定了所有的治療方案及所使用的生物材料;如果有任何一項做的不夠好就會產生風險。而患者的因素最復雜并難以控制,如口腔衛生差(OR 14.3)、吸煙(OR 3.6-4.6)、牙周疾病(OR 5)、牙周炎病史(OR 3.1-4.7)以及缺乏維護(OR 5.9)的患者更易發生生物學并發癥,而夜磨牙的患者易發生硬件并發癥(機械并發癥+技術并發癥)。所以與患者的充分溝通十分重要。醫生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患者,對不適合種植的患者或有不合理要求的患者一定要勇于說“不”。而種植系統的選擇、基臺的選擇及修復體的設計在預防和避免機械性風險中十分重要。目前的文獻發現莫氏錐度內連接的方式最好;而修復基臺盡量選用原廠基臺而避免使用精密度差的第三方基臺。對于美學風險因素的評估,唇線位置決定修復體及軟組織是否可見,低位唇線美學風險相對低。醫生需要識別牙周生物型,因為薄、中、厚等不同的生物學,牙周組織的生物學行為可能不同。另外,患者牙周組織是否健康也需要評估;有炎癥時,由于軟硬組織的喪失可能導致美學風險。鄰牙骨水平的位置對于齦乳頭的呈現十分關鍵,依據Tarnow(1991)及Martin等學者(2007)的研究,鄰間隙牙槽嵴頂到接觸點的距離與齦乳頭能否充滿鄰間隙有顯著的相關性。對于美學區域的種植牙,缺牙間隙與對側同名牙大小的對稱性需要在種植前進行評估。美學區的多牙缺失難以獲得完美的美學效果,其種植修復體可以應用牙齦瓷但必須易于清潔及維護。美學區種植術前需評估軟硬組織是否有缺損,水平骨缺損易處理,而垂直骨缺損則很難恢復。美學區的植體植入應位于最理想的三維位置和方向,否則會影響種植最終的美學效果,術中應多次檢查方向以確定正確植入。對于相鄰種植體,如兩種植體間距離過近會導致種植體間的齦乳頭喪失。所以,應盡量避免美學區的相鄰種植體。
臨床醫生在開展種植治療時,對種植的風險應有正確的認識。隨著醫生種植數量的提高,并發癥發生的數量必然增多。而并發癥不僅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后續處理的成本很高。醫生應掌握并發癥的風險因素,并在臨床工作中在早期就采取措施減少甚至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所以醫生應在對患者全身及口內進行詳盡檢查的基礎上,系統地對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分析并通過適當的手段規避風險。在制定種植治療計劃時,應以修復及牙周長期維護為導向,并應引入牙科技師、牙周醫生等成員形成團隊。同時,在生物材料的選擇上應選擇具有廣泛長期文獻支持的材料,如種植系統和植骨材料等。對于種植的時機和所應用的術式,也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長期效果最好的方案。對種植患者需要進行深入地溝通,以明確其對種植效果的預期。盡量通過恰當有效的溝通宣教增加患者的依從性,以降低術前的風險并易于術后種植修復體的長期維護。盡量以簡單的治療取得長期穩定的效果,同時盡量減低治療成本及患者的手術痛苦。種植牙的數量越多發生并發癥的可能性越大,手術計劃時應盡量采用少的種植體達到想要的美學和功能。對于全口無牙的患者,采用多牙種植修復體在預防并發癥方面可能優于采用全口修復體。作為牙醫,我們應了解口腔種植及相關治療的生物學基礎;并以循證醫學為依托,選擇正確的材料及治療方式,為患者提供風險最小的可靠種植治療。
以上內容由萬鵬醫生提供
萬鵬 醫生
2002至2004年與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學習并取得臨床牙周病學碩士學位中華口腔醫學會會員
北京種植專業委員會專業委員
北京牙周沙龍創始人及講師
2008-2011 美國骨整合協會會員
2007-2013 美國牙周協會會員
2005-2016 國際種植協會會員
2004-2005 國際牙科研究協會會員
2004-2006 前首都醫科大學客座講師
2004 前香港大學牙科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現任北京多家高端診所的資深牙周及種植專科醫生
來源于d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