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采用多普勒血流儀檢測年輕上頜切牙的牙髓組織血流量(PBF),分析年齡對PBF的影響。方法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儀檢測7~13歲兒童(兒童組)、18~25歲青年人(陽性對照組)的上頜中切牙和側切牙的PBF,以已行根管治療的上頜中切牙的PBF為陰性對照組。對各組PBF以及不同性別、牙位間的PBF進行比較,同時分析上頜中切牙與側切牙PBF間的關系,以及兒童組上頜切牙PBF與年齡間的關系。結果 兒童組中切牙、側切牙的PBF分別為(11.31±2.21)、(12.18±2.65)PU,陽性對照組中切牙、側切牙的PBF分別為(8.49±1.88)、(7.52±1.82)PU,陰性對照組中切牙PBF為(2.08±0.73)PU。各組間同名牙及組內中切牙與側切牙間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1),而左右側同名牙之間、不同性別間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中切牙、側切牙PBF與年齡呈線性負相關關系,Pearson相關系數分別為-0.310和-0.510(P<0.01)。結論 7~13歲兒童正常上頜切牙PBF值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小。
[關鍵詞]
激光多普勒血流儀; 上頜切牙; 牙髓組織血流量
1986年Gazelius等[1]首次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儀(laser Doppler flowmetry,LDF)測定牙髓組織血流量(pulpal blood flow,PBF),并以此判斷牙髓的生活狀態。此后逐漸被學者們接受,他們[2-3]認為采用LDF檢測方法判斷牙髓活力的可靠性明顯高于傳統的牙髓診斷實驗。LDF所測定的血流參數中,血液灌注量使用最廣泛,其本質是測量單位體積內的紅細胞密度和血細胞平均運動速度的乘積[4]。采用LDF判斷牙髓活力客觀、無創、有效[5]。研究[6]發現,外傷牙PBF值與其不良預后有明顯的相關性,但在臨床應用中,許多情況下只能以外傷牙不同時間點的測量結果作比較,缺乏統一而有效的正常參考值范圍。 為了揭示不同年齡階段上頜切牙PBF特征,本研究擬運用LDF測量7~13歲兒童上頜切牙的PBF,分析其特征,并與18~25歲青年人的同名牙PBF進行比較,建立正常參考值范圍,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1,材料和方法
1.1實驗對象的選擇與分組
選取2014年9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間就診于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的81名患兒為兒童組,其中男45名,女36名;年齡7~13歲,平均年齡(8.99±1.58)歲;測量上頜中切牙和側切牙各162顆。選取就讀于西安交通大學的本科生100名為陽性對照組,其中男女各50名;年齡18~25歲,平均年齡(21.60±2.54)歲;測量上頜中切牙、側切牙各200顆。另選取上頜中切牙已行根管治療的患者20名為陰性對照組,其中男性13名,女性7名;測量上頜中切牙20顆。所有受試者待測牙經臨床檢查確定牙體大小、形態及色澤正常,無牙體硬組織疾病,牙周組織健康。
本研究已通過西安交通大學口腔倫理委員會審批,測量前告知受試者或其監護人本次測量目的、方法及原理,受試者或其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立標準化檢測系統 檢測系統設立如下。
診室環境:選擇安靜、無噪音、室溫20~25 ℃的診室;使用窗簾遮擋自然光線,白熾燈照明。
椅位角度:調整椅位角度使上頜平面與水平面約成45°角。
硅橡膠印模(Heraeus Kulzer公司,德國)的制備:參考相關文獻[2,7-8]中隔離周圍軟組織的方法,制作硅橡膠印模,具體要求如下。1)范圍:從右側上頜尖牙遠中至左側上頜尖牙遠中,唇側全部覆蓋牙齦,距前庭溝3~4 mm;腭側位于尖牙牙尖連線上。2)厚度:印模的整體厚度約為4 mm。3)位置:將牙冠唇面近遠中向與切齦向分別3等分,分為9等份,以中間1等份的中央為定位孔,使用低速手機和3號球鉆打孔,孔的直徑約為2 mm,且方向與牙面相垂直。4)儀器準備:激光多普勒血流儀(Peri Flux System 5010,Perimed公司,瑞典)測量前開機預熱30 min,標準校正液校正1次,選擇時間常數為0.2 s。5)受試者準備:所有受試者3 h內無劇烈運動,未進食過冷過熱飲食,測量前休息10 min,保證情緒穩定后測量。
1.2.2上頜切牙PBF的測量
在構建的標準化檢測系統下分別測量各組待測牙的PBF,測量時間約3 min,在較為平穩的結果中選取10 s的平均值作為檢測結果[1],單位為灌注單位(perfusion unit,PU),收集數據并記錄。
1.3數據處理
利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t檢驗、相關性分析、線性回歸分析,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2組上頜切牙PBF間的比較
由于兒童組和陽性對照組上頜切牙的PBF左右側無統計學差異(P>0.05),故以左右2顆同名牙PBF的平均值作為其PBF值。2組上頜切牙的PBF見表1。統計分析表明,兒童組中切牙、側切牙的PBF均高于陽性對照組中切牙、側切牙的PBF(P<0.01)。陰性對照組中切牙PBF為(2.08±0.73)PU,低于兒童組和陽性對照組中切牙、側切牙的PBF值(P<0.01)。
2.2不同性別及牙位上頜切牙PBF間的比較
對2組不同性別及不同牙位的上頜切牙PBF進行比較,統計分析表明,2組上頜切牙不同性別間PBF的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兒童組上頜中切牙的PBF低于側切牙(P<0.01),陽性對照組上頜中切牙的PBF高于側切牙(P<0.01)。
2.3 2組上頜中切牙與側切牙PBF間的關系
對兒童組中切牙與側切牙進行相關性檢驗,得出Pearson相關系數為0.548 (P<0.01)。以中切牙PBF為因變量、側切牙PBF為自變量作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兒童組線性回歸方程為Y(中切牙PBF)=0.46×側切牙PBF+5.73 (P<0.01)。散點圖如圖1A所示。
對陽性對照組中切牙與側切牙PBF進行相關性檢驗,得出Pearson相關系數為0.562(P<0.01)。以中切牙PBF為因變量、側切牙PBF為自變量作線性回歸分析,得出陽性對照組線性回歸方程為Y(中切牙PBF)=0.61×側切牙PBF+3.91(P<0.01)。散點圖如圖1B所示。
2.4兒童組上頜切牙PBF與年齡的關系
將兒童組上頜切牙PBF與年齡作相關性分析,得出中切牙、側切牙PBF與年齡呈線性負相關關系,Pearson相關系數分別為-0.310和-0.510(P<0.01)。進一步線性回歸分析得出,中切牙、側切牙PBF與年齡的線性回歸方程分別為:Y(中切牙PBF)=15.324-0.439×年齡(P<0.01)(圖2A);Y(側切牙PBF)=20.087-0.865×年齡(P<0.01)(圖2B)。上頜切牙PBF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小,側切牙減小的速度大于中切牙。在7~9歲的兒童中,側切牙的PBF高于中切牙(P<0.01);在9~13歲的兒童中,上頜中切牙、側切牙的pbf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2)。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無論是牙根已經發育完成的青年人還是牙根尚處于發育中的兒童,其上頜左右兩側切牙PBF無明顯差異,不同性別間同名牙PBF亦無統計學差異。理論上講,已行根管治療的牙齒由于沒有牙髓血液循環,所測得的PBF應為零或接近零。然而本研究卻測得已行根管治療的上頜中切牙PBF為(2.08±0.73)PU,顯著低于健康的上頜切牙PBF,可能原因是受到了周圍組織中血管的影響而產生一定的讀數。與之前對壞死牙髓血流量的檢測結果類似[9]。Roy等[10]發現,受牙齦組織及牙周膜等軟組織的影響,已行根管治療牙齒的PBF與健康牙齒的PBF無明顯差異。因此,本研究在實驗之初就設立了統一的檢測系統,并用不透光的硅橡膠印模覆蓋牙齒和牙齦,以減少鄰近軟組織中血流對牙齒PBF的影響[2,7-8],同時穩定激光探頭,保證重復測量時測量位置不變等。在選取測量位點時,為了既能稍遠離牙齒周圍的軟組織,又能使得測量位點位于髓腔中,故將牙冠唇面均分為九等份,以位于髓室頂稍下方的牙冠唇面中央為測量位點,以期盡可能地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擾,得到更為真實的數據。選取測量結果時,在所測量3 min的數據中,選取前后均較平穩、無明顯波幅的10 s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的測量結果[1],以減少測量過程中因受試者的不自主的活動、外界聲音以及儀器探頭的位移等造成實驗誤差。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年人上頜中切牙PBF大于側切牙,可能是因為上頜中切牙的髓腔比側切牙大,所容納的牙髓組織較多,所以血管更豐富[11]。本研究結果還表明,青年人上頜中切牙和側切牙兩者呈線性正相關關系。即在同一青年人個體中,上頜側切牙PBF隨著中切牙PBF的升高而升高,反之同理。在臨床應用中,可根據該特點結合兩者間的線性回歸方程推測正常PBF值。與青年人不同,兒童組側切牙PBF顯著高于中切牙。這可能是由于中切牙比側切牙萌出早,同一患者中切牙牙根的發育相對成熟[12],側切牙牙根發育相對滯后,根尖孔開放,因此牙髓血流豐富。本研究中年輕恒牙PBF明顯高于發育完成同名牙的PBF,正是因為年輕恒牙髓腔寬大,根尖孔開放,牙髓組織血運豐富之故[13]。
本研究結果表明,7~13歲兒童隨著年齡的增加,上頜切牙PBF減小,且上頜側切牙PBF減小的速度大于中切牙,這可能是因為上頜側切牙牙體及髓腔均小于中切牙[11],隨著牙根發育,根尖孔不斷縮小,牙髓組織迅速減小。同理,兒童組受試者年齡與中切牙、側切牙PBF呈顯著的線性負相關關系,受試者每增長一歲,中切牙、側切牙PBF分別減少0.439 PU與0.865 PU,這也與牙根發育、根尖孔縮小有關。本研究所納入的7~13歲兒童包含了上頜年輕恒切牙的諸多階段,既有牙根發育狀態為喇叭口的年輕恒牙,又有牙根發育接近完成的年輕恒牙,具有較好的代表性;但本研究青年組年齡分布相對集中,髓腔體積變化不明顯,故未對青年組作年齡與切牙PBF相關性的統計學分析。牙根發育完成后,年齡增長與切牙PBF的變化關系還有待深入研究。
來源:原創 馬寧虎 郭青玉等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