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
因 “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2億,占總人口的16.1%,其中,可能就有你我白發蒼蒼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我已經長大,你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你仍然健康。今天重陽,一起許個愿,祝家里的老人健康長壽,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外出游玩,防雨防凍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但是今天出門游玩可要注意,受臺風“艾利”外圍環流及南下冷空氣共同影響,福建中南部、廣東東部和臺灣等地有中雨或大雨,其中,福建東南沿海、廣東東部、臺灣東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大暴雨,上述局部并伴有短時強降水。12日之前,北方大部地區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氣溫偏低3~6℃。
重陽習俗,不只登高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祭祖 敬老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 賞菊 重陽日,歷來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佩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 重陽美食,傳統地道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并用來釀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 中醫證明,菊花藥性甘寒微苦,有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酒雖達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確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此外,上海的松糕、蜜糕,福州的九重稞等,也是重陽節時人們品嘗享用的佳品。 重陽節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羊肉性溫,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五勞七傷。在《本草綱目》中,羊肉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秋冬食用,可收進補防寒的雙重效果。 陜北有不少以蕎面羊肉為主料的著名小吃,比如羊肉臊子饸饹、羊肉蕎麥面等。而陜北人過重陽節更是要在晚上享用蕎面羊肉。 重陽時節,這樣養生 當心秋燥 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同時,秋季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對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應對秋燥,應少吃辛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養肝氣。這個季節,喝粥可以減輕人的胃腸道負擔,對消化也有幫助。 避風而臥 睡眠是養生的重頭戲。秋季夜里涼風習習,很容易受到“賊風”侵襲。若“賊風”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翌日清晨就會感覺偏頭痛;“賊風”吹在腹部,則會引發腹瀉;“賊風”吹在暴露于外的肢體,還會使肌肉處于緊張性收縮狀態。因此,這個時節,入睡時一定要避風寒而臥。另外,秋季氣候干燥、風力大,汗液蒸發快,容易使人出現口干、咽燥、便秘、皮膚干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的濕度。 適當進補 秋季是進補的時節,很多老人在此時“貼秋膘”。現在,社會上各類養生與健康的科普文章很多,然而有些觀點并非適合所有人。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補,很多中藥補品非常講究體質的寒熱,服用前一定要弄清楚。 起居有常 換季時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經形成習慣的、穩定的生活常規。 老年人骨質較脆,是骨關節病高發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們盡量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注意保護骨關節的健康。 心情開朗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容易因景觸情,產生憂郁、煩躁、凄涼、垂暮之感。老年人情緒不暢,更會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誘發多種疾病。子女們應多跟父母嘮嗑,多交流。 重陽佳節,吟詩抒懷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 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 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 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 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 鴻雁那從北地來。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云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來源于人民日報微信(ID:rmrbwx),綜合中央氣象臺網站、百度百科、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