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
1、應用下列哪項檢查,可發現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一些早期改變,如關節盤糜爛、滑膜充血、關節腔內絮狀物等
A、X線平片
B、關節造影
C、顳下頜關節內鏡
D、CT
E、MRI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通過關節內鏡檢查,發現本病的早期表現,如關節盤表面粗糙變性;滑膜充血、滲出、增生;關節骨面軟骨剝脫、骨面裸露;關節腔內有絮狀物、纖維素滲出以及關節盤和關節面粘連、瘢痕條索等。
【該題針對“第九單元單元測試”知識點進行考核】
2、通常所說的顳下頜“關節強直”指的不是
A、真性關節強直
B、關節內強直
C、關節內纖維性粘連
D、關節內骨性粘連
E、頜間攣縮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假性關節強直(關節外強直):口頰部或上下頜間組織,由于疤痕粘連將頜骨攣縮在一起,致開口困難,但關節本體結構正常。頜間攣縮是假性關節強直,不是常說關節強直。
3、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時彈響雜音的特點
A、開口初期或開口初閉口末清脆單聲彈響
B、開口末閉口初清脆單聲彈響
C、多聲破碎音
D、連續摩擦音
E、一般無彈響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彈響發生在開口初期,為單聲清脆音;隨著病情的加重,可發展為開口中期及末期的彈響。
4、由器質性病變導致開口度逐漸變小,以致完全不能開口,稱為
A、癔病性牙關緊閉
B、咀嚼肌群痙攣
C、顳下頜關節強直
D、破傷風后牙關緊閉
E、關節盤移位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顳下頜關節強直系由于單側或雙側關節外或關節內的纖維性或骨性粘連而造成張口困難或完全不能張口。可分為:
關節內強直:多數發生在15歲以前的兒童,常見的原因是炎癥,多由鄰近器官的化膿性炎癥擴散而來,其中以化膿性中耳炎最常見。
關節外強直:常見的原因是損傷,如上頜結節部、下頜升支部的開放性骨折或火器傷使上,下頜間形成攣縮的疤痕。顏面部各種物理和化學的三度灼傷后造成面頰部組織廣泛疤痕也是常見的原因之一。
5、雙側顳下頜關節強直最好一次手術,如需分兩次手術,相隔時間不宜超過
A、3天
B、1周
C、2周
D、1個月
E、3個月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顳下頜關節強直做完之后應早期開始在磨牙置薄橡皮墊,并加顱頜彈性繃帶使下頜支下降或進行頜間牽引,以維持正常的咬合關系和咬合高度,但只做一側時不易進行此操作,如果兩側手術時間超過兩周則手術側由于沒有開口運動的刺激手術側易發生瘢痕攣縮,即使另一側做了手術也不能再進行開口的練習,所以一般最好兩側一起手術,特殊的分次手術時間不宜超過2周。
6、以下關于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敘述,哪項是錯誤的
A、并非指單一疾病,而是一組疾病的總稱
B、是多因素所致疾病,關節內微小創傷與精神心理因素是本病的兩個主要致病因素
C、本病有自限性
D、3個主要臨床癥狀是下頜運動異常疼痛及關節彈響和雜音
E、治療不及時會發生關節強直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好發于青壯年,以20~30歲患病率、就診率最高。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并非指單一疾病,它是一類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相同或相似臨床癥狀的一組疾病的總稱。一般都有顳下頜關節區及(或)咀嚼肌肌痛、下頜運動異常和伴有功能障礙以及關節彈響、破碎音及雜音三類癥狀。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多數為功能紊亂性質,也可累及關節結構紊亂甚至器質性破壞。顳下頜關節紊亂病雖然病期較長,并經常反復發作;但是本病有自限性,一般不發生關節強直,預后良好。
7、關于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臨床特點的敘述,哪項是錯誤的
A、典型的關節彈響病史,繼之有間斷性獎節絞鎖史,
B、進而彈響消失,開口受限
C、開口時下頜偏向健側
D、測被動開口度時,開口度不能增大
E、X線片顯示關節前間隙增寬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不可復性關節盤移位:有典型的關節彈響病史,繼之有間斷性關節絞鎖史,進而彈響消失,開口受限。臨床檢查開口受限,開口時下頜偏向患側,關節區疼痛;被動開口檢查,開口度不能增大。X線片(許勒位)可見關節后間隙變窄,關節造影片或MPI檢查可證實關節盤前移位
8、關于雙側顳下頜關節急性前脫位的敘述。哪項是錯誤的
A、下頜前伸,頦部前突
B、前牙開,不能閉口
C、耳屏前腫脹,后牙接觸
D、必要時作X線檢查除外髁狀突骨折
E、復位后應限制下頜運動,2~3周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在顴弓下可觸到脫位的髁突。急性前脫位可為單側或雙側。雙側脫位的癥狀是:
①下頜運動異常,患者呈開口狀,說話、咀嚼和吞咽均有困難;檢查時可見前牙開(牙合)、反(牙合)。
②下頜前伸,兩頰變平。
③觸診耳屏前方有凹陷,在顴弓下可觸到脫位的髁突。
④X線片可見髁突脫位于關節結節前上方。單側急性前脫位者,頦部中線及下前牙中線偏向健側,健側后牙反(牙合)。
9、單側顳下頜關節強直患者可出現
A、頦點偏向健側
B、頦點偏向患側
C、患側面部狹長
D、健側面部豐滿
E、下前牙反(牙合)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顳下頜關節強直
顳下頜關節強直是指由于疾病、損傷或外科手術而導致的關節固定、運動喪失。在臨床上可分為兩類:關節內強直是指關節內發生病變,造成關節內纖維性或骨性粘連;關節外強直是指關節外上下頜間皮膚、黏膜或深層組織發生病變,也被稱為假性關節強直。
(二)病因
關節內強直多發生于15歲以前的兒童。炎癥、關節損傷是常見原因,類風濕關節炎也可導致關節強直。炎癥中以化膿性中耳炎最常見;下頜骨骨髓炎等也可擴散到關節;少見的感染來源是血源性化膿性關節炎。兒童期下頜骨損傷,尤其是頦部對沖性損傷、使用產鉗致關節損傷也可引起關節強直。
(三)臨床表現和診斷
1.關節內強直
①進行性開口困難。
②面下部發育畸形,表現為面部兩側不對稱,頦部偏向患側;患側下頜體、下頜支短小,患側面部豐滿;雙側強直者形成特殊的小頜畸形面容。發病年齡愈小,顏面部發育畸形愈嚴重,嚴重者可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③咬合關系紊亂,如果關節強直發病于成年人或青春發育期以后,則面部和咬合關系無明顯畸形,僅有開口受限。
④髁突活動減弱或消失。
⑤X線檢查有助于診斷并鑒別纖維性強直和骨性強直。CT及三維重建檢查可判斷粘連范圍、部位及程度。
2.關節外強直
①進行性開口困難,有因壞疽性口炎引起的口腔潰瘍史、上下頜骨損傷史或放射治療等病史。
②面下部發育畸形及咬合關系紊亂較關節內強直為輕,其原因是病理變化發生在關節外部,下頜骨的主要發育中心未收侵犯。
③口腔或頜面部瘢痕攣縮或缺損畸形。
④髁突活動減弱或消失。
⑤X線檢查:在下頜骨或顴骨后前位片上,有些病例可見到上頜與下頜支之間的頜間間隙變窄,密度增高。
3.混合性強直關節內強直和關節外強直同時存在的病例,兼有兩者的臨床表現,稱為混合性強直
10.10、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病之一,以下列哪一年齡組患病率、就診率最高
A、50歲以上
B、20歲以內
C、20~30歲
D、40~50歲
E、50歲以上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好發于青壯年,以20~30歲患病率、就診率最高。顳下頜關節紊亂病并非指單一疾病,它是一類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相同或相似臨床癥狀的一組疾病的總稱。
來源:口腔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