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CT,指的是CBCT,就是Cone beam
CT的簡稱,即錐形束CT。顧名思義是錐形束投照計算機重組斷層影像設備,其原理是X線發生器以較低的射線量(通常球管電流在10毫安左右)圍繞投照體做環形DR(數字式投照)。然后將圍繞投照體多次(180次-360次,依產品不同而異)數字投照后“交集”中所獲得的數據在計算機中“重組,reconstruction”后進而獲得三維圖像。
CBCT與體層CT(螺旋CT)的最大區別在于體層CT的投影數據是一維的,重建后的圖像數據是二維的,重組的三維圖像是連續多個二維切片堆積而成的,其圖像金屬偽影較重。而CBCT的投影數據是二維的,重建后直接得到三維圖像。從他們的成像結構看,CBCT用三維錐形束X線掃描代替體層CT的二維扇形束掃描;與此相對應,CBCT采用一種二維面狀探測器來代替體層CT的線狀探測器。
顯然,CBCT采用錐形束X線掃描可以顯著提高X線的利用率,只需旋轉360度即可獲取重建所需的全部原始數據。因此,患者接受射線大大減少。
CBCT在口腔中的應用
一、頜面外科中
術前了解頜骨囊腫及腫瘤的大小、邊界及其對周圍組織的影響;多生牙的方向及其鄰近組織關系等。
二、顳下頜關節
了解斷根。可有效評估牙根內吸收。荷蘭一項研究顯示,在測量上頜后牙根管長度時,口腔頜面錐形束CT(CBCT)準確性高于根尖片,該研究2014年3月31日在線發表于《牙體牙髓病學》(JEndodont)雜志。
根管治療前尋找根管,術后檢查遺落根管等。
四、正畸
一次3D掃描即可獲取全部原始記錄。在正畸治療計劃制定過程中為您創建全景片圖像、頭顱側位片圖像等所需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錐形束CT(CBCT)影像中可靠性和可重復性最高的解剖標志點是頦孔、眶下孔、翼突鉤下段、樞椎齒突、寰椎橫突孔、下頜骨髁突內部及外部、床突上部、中床突。該論文于2013年12月23日在線發表于《安格爾正畸醫師》雜志(Angle Orthod)。
五、種植牙
種植牙的精確定位及術前輔助設計。華西口腔醫學院李娜、王虎等曾于2012年發表論文,旨在探討上頜竇生理及病理性CBCT 影像表現,為上頜竇提升術解剖定位和操作入路提供參考依據。研究指出,CBCT 能夠準確地顯示完整的上頜竇影像,利用 CBCT 確定解剖定位標志,確定上頜竇提升手術路徑和方式,更符合安全、準確、微創的口腔種植理念。該文發表于《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2年第3 期。
總之,CBCT數秒內完成對患者的掃描,實現對種植位點的快速評估,并使用嵌入工具測量可以利用的骨量,發現隱藏的病灶。使用自動神經管標記工具描繪出神經管走行。直觀顯示骨內阻生牙的精確位置,確定臨牙位置及毗鄰重要結構,包括神經管、上頜竇壁和骨皮質邊界。
CBCT卓越的清晰度和細節顯示根尖、牙冠、切端和上頜竇等各個解剖結構。對特定解剖結構的智能重建能夠為每位患者自動創建最優的個性化圖像。
能夠以DICOM格式保存并輸出掃描數據,便于臨床醫生使用各種3D設計軟件。當使用第三方軟件制定治療計劃時,這個新工具可以大大加快工作流程,對于忙碌的牙科診療過程特別重要。
轉:北京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