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醫療行業,難免每天都在打麻藥治療牙齒。
BUT 遇到局部麻醉的并發癥你會處理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口腔局部麻醉并發癥的預防及臨床處理。
【局部并發癥】
一、血腫
由注射針頭刺破血管所致,常見于上牙槽后神經、眶下神經阻滯麻醉,偶見于頦神經、腭大神經阻滯麻醉;若局部組織疏松,血腫較大,特別是刺破翼靜脈叢后,可發生組織內大量出血,在粘膜下或皮下出現紫紅色瘀斑或腫塊;若局部組織致密,如腭粘膜下,血腫較為局限。血腫形成數日后,局部顏色變淺呈黃綠色,隨后緩慢吸收、消失。血腫處理不當,可繼發局部感染和牙關緊閉。
預防措施:注射時應避免反復穿刺,減少刺破血管的機會。注射針尖不能有倒鉤,減小組織創傷。口服抗凝藥物的患者,術前請心血管科、血液科醫師會診,協助制定治療方案。
臨床處理:若局部已出現血腫,立即停止注射,壓迫止血,給予冰敷。為避免局部感染和血腫擴大,酌情給予抗生素、止血藥。避免口服阿司匹林類藥物。48小時后局部熱敷或理療,促進血腫吸收消散。
二、牙關緊閉
牙關緊閉或張口受限可發生于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口內法注射后,較為少見。由于注射不準確,麻醉藥注入翼內肌或咬肌內,使肌肉失去收縮和舒張功能,并停滯于收縮狀態而出現牙關緊閉。另外,注射針刺破顳下窩內血管形成血腫、局麻藥對骨骼肌的毒性作用、注射針頭對咀嚼肌的機械損傷、以及注射針污染造成的深部組織感染也可造成牙關緊閉。局麻所致的牙關緊閉多是暫時性的,一般可在2~3h內自行恢復。血腫和感染引起的牙關緊閉,在血腫消退、炎癥控制后,也會逐漸恢復。
預防措施:減少穿刺次數,減小對咀嚼肌的機械損傷。及時更換出現倒鉤的注射針。注意消毒,避免注射針污染而將細菌帶入深部組織。
臨床處理:對于肌肉麻痹引起的牙關緊閉,局部熱敷,逐步進行張閉口訓練。對于咀嚼肌損傷引起的牙關緊閉,口服鎮痛藥物。感染引起的張開受限一般發生在注射后數天,癥狀逐漸加重并伴局部疼痛,可適當應用抗生素。
三、注射區疼痛
注射區神經豐富、注射壓力過大、局麻藥物的刺激性、藥物溫度和口腔組織溫度差異較大,都可造成注射疼痛,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麻醉藥物變質、混入雜質或未配成等滲溶液,注射針頭鈍而彎曲、或有倒鉤損傷組織和神經所致。
預防措施:術前給予表面麻醉,減慢注射速度。注意麻醉劑質量和溫度。檢查麻醉器械,不使用有倒刺的注射針頭。避免同一部位反復注射。
臨床處理:如已發生注射區疼痛、水腫、炎癥,可予局部熱敷、理療、封閉,或給予消炎、止痛藥物。
四、注射針折斷
注射針質量差、銹蝕、缺乏彈性容易發生斷針,斷針部位常在針頭連接處。臨床上,當行上牙槽后神經、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時,常因進針較深,注射針刺入組織后患者驟然改變頭位;或術者操作不當,注射針過度彎曲;或注射針刺入韌帶、骨孔、骨管時用力不當;或即使注射方法正確但病人躁動不安等,均可造成注射針折斷。
預防措施:注射前檢查注射針質量,勿用有問題的注射針。注射時,按照注射深度選用適當長度的注射針,至少保證1cm針頭在組織之外,切忌注射針全部沒入組織。注意操作技術,改變注射方向時不可過度彎曲注射針,有阻力時不應強力推進、扭轉或拔出。
若有部分針體露出在組織外,可用有齒鉗或持針器仔細夾住后取出。
臨床處理:如發生斷針,立即囑病人保持張口狀態,不要作下頜運動。已完全進入組織內,可將另一針在同一部位刺入作為標志,作X線定位檢查,確定斷針位置后,再行手術取出。切勿盲目探查,以免斷針向深部移位,更加難于取出。
五、無意識自傷
主要是麻醉后局部感覺障礙所致。患者在麻醉尚未消退或尚未完全消退前進食,容易咬傷沒有知覺的唇、舌或頰黏膜。此外,由于溫度感知障礙,過熱食物或過冷食物可以導致燙傷和凍傷。
預防措施:告知患者麻醉消退后再行進食,咀嚼動作要緩慢、輕柔。勿食過冷和過熱食物。
臨床處理:若創傷已經發生,保持口腔清潔、預防創口感染。局部用藥,減輕疼痛癥狀。
六、面癱
多見于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由于注射針刺入過深,未能觸及骨面偏向內后、或偏上越過下頜切跡進入腮腺包膜,致麻藥注入腮腺內麻醉面神經而發生面癱。局麻導致面癱也偶見于咀嚼肌神經阻滯麻醉注射過淺。這兩種情況均屬暫時性面癱,待麻醉藥作用消失后,神經功能即可恢復。
預防措施:選擇合適長度的注射針,沒有遇到骨阻力前不可輕易注射麻醉藥物。
臨床處理:停止局部注射,告知患者轉歸,一般不需做特殊處理。
七、感染
注射針污染,注射部位、麻藥消毒不嚴格,注射針穿過炎性病灶,均可將細菌帶入深部組織,引起顳下間隙、翼下頜間隙、咽旁間隙感染。深部感染臨床癥狀多出現在注射后1~5天,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明顯,炎癥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出現張口受限或吞咽困難,偶爾可引發全身癥狀。
預防措施:注射器械及注射區的消毒一定要嚴格;注射時防止注射針污染;避免穿過炎癥組織或直接在炎癥區進行局部注射。
臨床處理:已發生感染者應按炎癥的治療原則進行處理,口服抗生素或給予靜脈注射。
八、神經損傷
常見于阻滯麻醉,注射針刺入神經,針尖出現倒鉤等,都能造成頜面部的神經損傷。可表現為注射時局部劇痛或過電感,麻藥消退后注射區仍有感覺異常、神經痛或麻木。臨床上,多數神經損傷是暫時性、可逆性的病變,輕者數日后即可恢復,無需治療;嚴重的神經損傷恢復較慢,個別情況下甚至不能完全恢復。由于對神經損傷程度難以進行準確判斷,因此,一旦出現術后麻木癥狀不能自行恢復者,就應給予積極的早期處理,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預防措施:熟悉局部解剖和神經走向,選用較細的針頭,避免直接損傷神經;避免注入可能造成神經細胞退行性變的藥物。
臨床處理:一旦出現神經損傷癥狀,應盡早進行干預治療,包括中醫針灸和局部理療,并給予激素、維生素B1或B12治療。
九、暫時性復視或失明
可見于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口內法注射后,由于注射針誤入下牙槽動脈且未回抽,推注的局麻藥可逆行,經腦膜中動脈、眼動脈或其主要分支入眶,引起眼肌、視神經麻痹而出現暫時性復視或失明。此外,晚期糖尿病患者行局麻注射,特別是加入腎上腺素時,也有可能出現復視或失明,術前應告知患者相關風險。個別患者的暫時性復視或失明還可能是由精神因素引起,應加以鑒別。
預防措施:實施局部麻醉前回抽無血再行推注是預防暫時性復視或失明的有效方法。同時還應注意詢問患者是否存在嚴重的糖尿病史。
臨床處理:局麻藥物作用消失后眼球運動和視力即可恢復,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告知癥狀的轉歸,安撫患者。
十、局部組織壞死
多見于硬腭黏膜,是由于麻醉劑注射過快或注入量過多,硬腭黏骨膜致密,麻藥不易擴散,局部組織壓力過大所致。臨床上表現為局部黏膜潰瘍,潰瘍周邊黏膜略顯蒼白。
預防措施:避免采用1:50,000的腎上腺素,以減輕因血管收縮造成的局部供血障礙;避免進行長時間的表面麻醉;緩慢注射,控制劑量,避免組織內張力過大致表面黏膜蒼白。
臨床處理:告知患者預后,安撫病人;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并在餐前使用保護性藥膜,減少對創口的刺激;必要時可使用消炎、鎮痛藥物,以減輕癥狀。
十一、暫時性局部皮膚顏色改變
可見于局部浸潤麻醉或阻滯麻醉,主要是由于麻醉藥中的腎上腺素的作用,導致局部供血動脈收縮,組織血供暫時減少所致。表現為局部皮膚顏色在注射后迅速出現蒼白,但僅局限在受累血管供血范圍內,其它部位皮膚顏色保持正常。
預防措施:注意回抽,避免將含腎上腺素的局麻藥直接注射到血管內。
臨床處理:告知患者病因及轉歸,安撫患者緊張情緒。一般不需處理,腎上腺素隨血液循環流走或作用消失后,局部皮膚顏色可很快恢復。
【全身并發癥】
一、暈厥
由精神緊張、恐懼、饑餓、疲勞、疼痛、全身健康情況較差及體位不良等因素引起。 發作時患者可感覺頭暈、胸悶、惡心等癥狀。嚴重者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厥冷、呼吸短促。暈厥是由于一時性的中樞缺血所致短暫的意識喪失過程。進一步可出現血壓下降,呼吸困難和短暫意識喪失。
臨床處理:在術前做好檢查,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如體質較弱者,可暫緩手術。一旦出現暈厥,應立即停止注射,放平坐椅,松解衣領,通暢呼吸,還可用酒精或者氨水刺激呼吸。嚴重者可以刺激人中,吸氧和注射高滲葡萄糖。
二、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是指患者曾使用過某種麻醉藥物,無不良反應,當再次使用該藥時,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癥狀,有即刻反應和延遲反應兩種類型。
即刻反應是用極少量藥物后,立即發生嚴重的類似中毒的癥狀,輕者表現為煩躁不安、胸悶、寒戰、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出現驚厥、神志不清、血壓下降、昏迷甚至呼吸心跳驟停而死亡。
延遲反應主要表現為血管神經性水腫,偶見蕁麻疹、藥疹等。
預防措施:術前仔細詢問有無麻藥過敏史,對懷疑有過敏史者應先作皮內過敏試驗。對某種藥物有過敏史的患者應該進行局麻藥的過敏試驗,如既往對某種局麻藥確有過敏史者,切勿再重復該藥的過敏試驗,應更換藥物。如對普魯卡因過敏,可改用酞胺類局麻藥,如利多卡因。
過敏反應在同類局麻藥中有交叉過敏現象,例如對普魯卡因過敏者,丁卡因也不能使用。
臨床處理:進行局部麻醉時,推注藥物速度要慢,注意觀察,如出現過敏癥狀,應立即停止注射。
反應輕者按暈厥處理。可給予脫敏藥物如鈣劑、異丙嗪、可的松類激素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及吸氧。
嚴重過敏反應導致抽搐或驚厥時,應迅速靜脈注射地西泮10mg一20mg,或分次靜脈注射2.5%硫噴妥鈉,每次3ml一5ml,直至驚厥停止。
當患者發生過敏性體克時,應進行緊急搶救,如讓其安靜平臥、松解衣領,立即靜脈注射1:1000腎上腺素0.5ml一1ml等,若癥狀仍不緩解,可在20 min一30 min后經肌內或皮下重復注射1:1000腎上腺素1ml。
對循環衰竭的患者應給予升壓藥、補液等治療;
如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則按心肺復蘇方法迅速予以搶救。
三、中毒反應
是指單位時間內血液中麻醉劑的濃度超過了機體的耐受力,引起了各種程度的毒性反應。決定中毒反應的因素:①總藥量/單位時間藥量②濃度③注射速度④藥物是否直接快速進入血液
癥狀輕者表現為煩躁不安、多語、惡心、嘔吐、嗜睡等,嚴重者可出現紫紺、驚厥、神志不清、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臨床表現可分為興奮型和抑制型兩種類型。
預防措施:術者應熟悉麻醉藥物的毒性、一次最大劑量,單位時間內推注藥物的速度要慢。推注藥物要回抽,觀察是否進入到血管內,一旦發生中毒反應,應立即停止注射。癥狀輕者的處理與暈厥處理相同,癥狀嚴重者應立即采取給氧、輸液、升血壓、抗驚厥、應用激素等搶救措施。
藥 名 | 普魯卡因 | 布比卡因 | 利多卡因 | 阿替卡因 |
類型 | 酯類 | 酰胺類 | 酰胺類 | 酰胺類 |
效能強度* | 1 | 8 | 2 | 1.9 |
毒性 強度* | 1 | 4 | 2 | 1~1.5 |
顯效時間(min) | 6~10 | 6~10 | 2~3 | 2 |
牙髓麻醉時間(min)# | 60~90 | 90~180 | 60 | 45 |
軟組織麻醉時間(min)# | 180~480 | 240~540 | 180~300 | 120~300 |
阻滯麻醉濃度(%) | 2~4 | 0. 5 | 2 | 4 |
一次最大劑量(mg/kg) | 6.0 | 1.3 | 4.4 | 7 |
臨床處理:癥狀輕者的處理與暈厥處理相同,癥狀嚴重者應立即采取給氧、輸液、升血壓、抗驚厥、應用激素等搶救措施。
原創 2017-05-24 廳長 口腔報告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