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愛齒-KQ88口腔醫學
施松濤(Songtao Shi)教授在口腔再生醫學尤其是干細胞基礎與應用領域做出重要貢獻,被譽為“世界口腔干細胞之父”,2013年更是獲得國際牙醫學研究學會(IADR)牙髓生物學與牙髓再生杰出科學家獎。作為國際知名的 再生醫學權威,耀世卓越的科研成果和背后的溫情故事向我們述說著一個牙醫敢為人先、造福人類的夢想。
“世界口腔干細胞之父”施松濤教授
心路歷程:譽滿全球,心系中國
施松濤教授在干細胞再生研究方面獲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曾首次分離和培養了牙髓干細胞,嬰兒牙齒干細胞,牙周膜干細胞,根尖乳頭干細胞等。因在牙髓干細胞研究領域成績卓越,被稱為“牙髓干細胞之父”。這些具有開 創性和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令施松濤教授享譽全球。
談及上山下鄉,施松濤教授仿佛又回到了當時那個火熱的年代。
他說,“我們那代人10年沒有參加高考,所以當時的年輕人就要去經歷這些上山下鄉、進城務工的事情。當時的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后來1978年恢復高考考上了北大,畢業后去美國求學。回望過去,不敢輕言成功,只是感恩 能在自己鉆研的領域做些喜歡的事兒,并且始終飽含這種熱情。”
施松濤教授笑言:“在美國剛開始做臨床醫生,說實話比較賺錢,但后來轉到了科研,夫人說你現在年齡也不小了,少賺這么多錢,不做出一點東西來能行嗎?對我而言,從事醫學研究,這是一種個人愛好和興趣。如果有選 擇的話,我會在北京生活,畢竟根在中國。”
這些年來,施松濤教授一直心懷夢想希望在干細胞領域做點事,他與國內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金巖教授等人一起投身干細胞領域的研究和成果轉化,和很多專家已經合作長達8-10年的時間。施松濤教授希望真正回國做一 些世界領先的東西。他說:“今天很多中國同行懷疑自己做不到,或者習慣于復制,我們這代人要肩負責任改變這種觀念。我們可以去制訂自己的標準,我們可以做到世界第一。世間沒有規矩和標準,只有我們敢為人先,率 先去創新并不斷實踐,不尾隨不盲從,才能真正做到國際領先。
7月25日,國內首家GMP級口腔干細胞庫落戶北大醫療產業園
目前施松濤教授的研究領域早已突破原來所學的口腔專業,但他對牙齒一直情有獨鐘。他說:“我希望將來能像儲存臍帶血一樣,建起人體牙齒庫,把乳牙儲存起來,這樣一旦未來有需要,就可以利用牙齒的干細胞來治療疾 病。”我國首家、世界最大的GMP級口腔干細胞庫7月25日在北京北大醫療產業園的創立,就是我們今天基于人才、能力和科技部支持等多重因素整合誕生的一個成果,也算是初步實現了施松濤教授的一個夙愿。
“世界口腔干細胞之父”那些事
談及女兒的乳牙和口腔干細胞的發現,平和又自信的施松濤教授居然稱“世界口腔干細胞之父這個說法不一定真實”。說起女兒,施松濤教授臉上頓時溢滿慈父的笑容。他說:“我女兒今年已經20歲了,正在讀大學。1983年 我畢業于北大兒童口腔科,赴美學習后取得了牙醫執照,當女兒第一顆乳牙掉了的時候我就端詳了一下,當時就覺得很有意思也很奇妙。”
當女兒第二顆乳牙要掉的時候,施松濤及早做好準備。牙齒一脫落,他就把它裝進有培養液的試管,并連夜趕到實驗室進行研究。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結果他和他的實驗組在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乳牙里面確實含有干細 胞。
作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口腔醫學院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主任,施松濤坦言任何稱謂和頭銜并不重要。“如果我不去發現,別人也不一定發現不了;也許我們發現了,別人也發現不了。在這個歷史機 遇之下,我們科研者有機會通過做大動物實驗,真正地做到造福人類,創造一些好的治療方法,去解決病人疾苦,作為一個牙科醫生,我對此非常欣慰,這比任何榮譽和光環都重要。”
施松濤教授稱:“牙齒也好,口腔也罷,其他細胞也好,都是相通的,只是擁有自己的特性。人類只有牙齒擁有兩套系統,掉了乳牙才替換為恒牙,人體別的器官都從一而終。乳牙里面為什么有干細胞,直到現在我們仍所知 甚少。很多干細胞都能治病,關鍵問題是哪些更適合臨床應用,現在業內都在爭論,都在鉆研各自的領域。”
提及目前干細胞領域的世界格局時,施松濤教授言簡意賅地說:“簡而言之,美、中、日的相關研究和臨床應用居國際領先地位,歐洲稍次之。這幾年中國尤其是在臨床轉換方面,首都醫科大學的王松靈教授、第四軍醫大學 的金巖教授、南京大學的孫凌云教授以及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的周彥恒教授等專家都做得相當不錯。中國在大動物的實驗科研方面,已經遠遠超越國際同儕。”
左起華聲在線記者李勁、施松濤教授和周彥恒教授
施教授感言,“現在在干細胞研究領域,國際上對中國越來越尊重。未來的幾年,中國在口腔干細胞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將發生指數級的變化。”
口腔干細胞再生醫用空間大,惠及更多中國家庭
近年來施松濤教授和南京大學的孫凌云教授發現了供體細胞與受體免疫細胞都參與了細胞免疫療法,這對于理解細胞治療中分子應答機制,以及自身免疫疾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而施松濤教授在干細胞再生研究方面更是獲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曾首次分離和培養了牙髓干細胞,嬰兒牙齒干細胞,牙周膜干細胞,根尖乳頭干細胞等。這些具有開創性和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給口腔及頜面部科學家研究 口腔組織干細胞以及將它們用于組織工程和疾病建模提供了可能性。
對于科研和臨床之間的跨越,施松濤教授表示,“經過科研攻關和國際合作,目前牙髓和牙周干細胞再生應用于臨床已經快兩年了,雖然牙齒再生、全牙再生及心臟等人體器官再生應用尚需時日,但組織再生已經在造福人類 。牙髓、牙神經等組織再生,目前我們是國內第一個做的。目前一年期的病人回訪已經結束,一年我們做了30多例,效果超越我們的想象,雖然仍需長期的觀察和回訪。小孩恒牙摔斷了,利用乳牙做到自體的再生修復,這個 是我們目前可以做到的。牙齒經受外傷后利用干細胞技術修復,再生效果非常好。”
施松濤和國內的合作者南京大學的孫凌云開創性地利用間充質干細胞治愈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研究水平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很多紅斑狼瘡患者,其中一些患者已經到了晚期,通過干細胞療法得到了康復。他們病好了我感到 一切都值了。”
相對于具有先發優勢的臍帶血干細胞,口腔干細胞的醫用價值針對性有所不同。臍帶血的特殊價值,在于它含有造血干細胞,能夠用于重建血液和免疫系統,這對治療白血病和其他與血液和免疫系統有關的遺傳疾病有重要意 義。而間充質干細胞目前更多的針對自身免疫性疾病。
口腔干細胞醫用價值
施松濤教授指出:“口腔干細胞優勢無可比擬,其活性比自體骨髓干細胞強三倍,取材方便安全、免疫排斥和交叉感染風險小、功用別于臍帶血干細胞,所以醫用價值極大。可用于修復缺損牙齒及牙齒再生;可治療免疫系統 疾病,如足癬、白癜風、濕疹、多發性硬化癥、二型糖尿病、脂肪肝、老年癡呆癥等;可促進皮膚傷口愈合及再生,延緩衰老;或可治愈失明。此外,牙齒干細胞還可治療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燒傷、中風或軟骨受損等 。
時光荏苒,自1978年我國恢復高考施松濤考上北大,到如今施教授的女兒也已經上了大學。流光容易把人拋,施教授坦言:“再過十年十五年我也就退休了,現在的我還能有這樣一個夢想和追求,在歷史上能有這樣一個契機 ,去從事口腔干細胞領域的研究。從發現乳牙里含有干細胞起,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合作,將來如果有一天能轉化為一些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惠及更多病人患者,作為一個牙醫,我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