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咯酸和曲馬多用于拔牙術的止痛:術前還是術后?】研究對比了口服酮咯酸(20 mg),曲馬多(100 mg)或安慰劑單藥以及服用時間對拔牙止痛的效果。結果顯示,拔取磨牙后的6小時內,口服酮咯酸或曲馬多的止痛效果類似,因此曲馬多可用于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不耐受的病人身上。
1、拔牙后異常出血, 牙拔除后正常情況下經棉條壓迫,~般經20分鐘左右即可形成凝血塊而不再出血,但在24小時內,拔牙創口會有少量滲血,表現為唾液中帶少量血絲,屬于正常現象。如果數小時后仍有明顯出血,即稱為拔牙后異常出血。造成出血的原因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困素。對于由血液凝固性降低的全身疾患所引起的出血,應針對該病因進行專科治療,必要時可少量多次輸入新鮮血及促凝血藥物。同時必須進行局部止血處理,并可應用局部止血粉及止血劑。
2、拔牙后異常疼痛拔牙后拔牙創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疼痛,經過24小時以后多無不適。但如有牙槽突損傷、尖銳的齒槽邊緣、周圍軟組織損傷、拔牙創內異物以及干槽等炎癥或鄰牙損傷時,均可發生持續疼痛而延續多日。對于拔牙后異常疼痛,除鎮痛外,應根據病因進行具體處理。
3、拔牙后感染
拔牙后急性感染:由于口腔頜面部血運豐富,抗感染力強,術后極少發生急性感染,但當患牙局部炎癥明顯,尤其是手術創傷大、時間長或患者全身狀況低下,術后可發生菌血癥,頜周蜂窩組織炎,甚至引起膿毒敗血癥,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可發生細菌性心內膜炎。應該詳細檢查,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出現急性感染后要及時采取抗感染措施。
拔牙創慢性感染:表現為傷口水腫,愈合不良,常有瘺管溢膿。此類感染多因拔牙創內異物或炎性內芽組織殘留所至,一般疼痛輕微,局麻下徹底搔刮后即可治愈。
干槽癥:是一種拔牙后發生的牙槽感染,又名牙槽骨炎。局限性牙槽骨骨髓炎或纖溶性牙槽炎等。拔牙后干槽癥的發生率約為2-4%,下頜阻生智齒拔除術后干槽癥發生率較高。該情況多發生于術后3~4天以后,主要癥狀為傷口持續性劇痛并向耳頜部放散,局部淋巴結腫大、壓痛、張口受限、體溫升高,病程約為l周。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目前認為發病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創傷:拔牙創創傷越大干槽發生率明顯升高,尤其是手術時間長,牙槽骨有損傷者更為明顯。
②局部血液循環改變:術后拔牙創內血液不易充盈,如局部血管收縮劑應用;或者拔牙后傷口異常出血。
③拔牙創傷口過大:尤其是下頜低位阻生智齒,由于牙槽窩容納部分牙冠,并缺少齒槽中隔,術后7天肉芽組織生長不易達到血塊中心,血塊中央部分易分解而脫落。
④感染:冠周炎癥及鄰牙遠中齲易使血塊感染而破壞。此外,下頜智齒位于口腔后部下方,食物、唾液等容易進入傷口而感染。
干槽癥的治療:目前多采用局部處理,首先清除壞死腐敗組織,沖洗拔牙創后,放人碘仿紗條,可同時放入抗菌素、安撫劑及止痛劑等。每天換藥一次,待骨面有新生肉芽復蓋后疼痛即可消失。在局部處理的同時可配合服用消炎止痛藥物和局部理療等。
皮下氣腫主要發生于拔除下頜阻生智齒,因粘骨膜翻瓣剝離范圍過大,牙槽骨鑿除過多,傷口縫合后患者咳嗽或頻繁吐唾,或用高速渦輪牙鉆切冠去骨時空氣進入傷口而致頜下或頸部皮下形成皮下氣腫,嚴重者甚至可形成頸胸及縱隔氣腫。主要表現為無病性腫脹,觸診有"捻發音"。為預防皮下氣腫應避免翻瓣過大,縫合傷口應放一碘仿紗條作引流,以免形成空氣進入的"活瓣",拔牙患者術后勿強力咳嗽。一旦發生氣腫,應在傷口內放置引流,局部加壓包扎,控制感染。一般1~2天即可逐漸吸收。
信息來源:北京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