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修復基臺就位疼痛的VAS評測及其臨床影響因素初探
邵水易,虞穎娟,邱 憬
[摘要] 目的 初步探索種植修復基臺就位疼痛的臨床影響因素,并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于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種植科就診的登騰種植修復病例。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研究對象的基臺就位疼痛進行評測,并測量、記錄相關臨床因素,包括種植體所在頜位、前后牙區、牙齦袖口深度以及二期手術至戴牙間隔時間,再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臨床因素與基臺就位疼痛的相關性,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結果 38例共82枚登騰種植體被納入本研究。牙齦袖口深度、二期手術至戴冠間隔時間與基臺就位疼痛存在顯著相關性,被納入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而種植體所在頜位、前后牙區與基臺就位疼痛無顯著相關性。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中,相關變量之間無共線性,無樣本強影響點,且殘差分布具有正態性和等方差性。 結論 牙齦袖口深度與二期手術至戴牙間隔時間是基臺就位疼痛的相關影響因素,由此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關鍵詞] 口腔種植;基臺;就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多元線性回歸
無牙頜種植后即刻負重的臨床回顧研究
王 培,李 明,朱志軍,徐景明,陳冬雷,湯春波
[摘要] 目的 探討無牙頜患者種植后進行即刻負重修復技術的可行性和臨床效果。 方法 從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間,共22例無牙頜患者合計140枚種植體植入后行即刻負重,均于48 h內完成種植體支持的臨時義齒修復,4~6個月后行永久修復。對該修復方案下的種植體留存率、種植體邊緣骨吸收情況、種植體穩固性及周圍齦組織狀況以及患者應用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和研究。 結果 22例共140枚種植體行即刻負重,其中有3枚種植體失敗,種植體留存率為97.9%。種植體負重后6個月和12個月的邊緣骨吸收量分別為(0.62±0.11)mm和(0.74±0.13)mm。通過對患者的病例回顧發現共有4例發生不同程度的機械并發癥,包括修復體折裂、重襯、人工牙脫落等。種植體周圍齦組織健康,未出現明顯的紅腫。臨時義齒固位良好,患者滿意度高。 結論 選擇適當的病例,應用種植外科和修復技術對無牙頜患者行即刻負重修復是可行的,可獲得理想的臨床效果,近期療效可靠。
[關鍵詞] 無牙頜;牙種植;即刻負重
骨皮質切開術輔助正畸治療的臨床研究
秦燕軍,嚴 斌,潘成瓊,朱琳琳,程 磊,趙春洋
[摘要] 目的 探討骨皮質切開術輔助正畸治療的臨床應用。 方法 研究臨床接受骨皮質切開術輔助治療的正畸患者48例,男14例,女34例。骨皮質切開術應用于正畸臨床:輔助擴弓,拔牙患者的前牙內收,修復前正畸治療的磨牙前移、殘冠牽引,根骨粘連牙齒的移動等。 結果 在正畸治療中,輔助骨皮質切開術可以解除骨皮質阻力,加速正畸牙齒移動,增加牙周支持組織及骨覆蓋,減少牙根吸收。 結論 骨皮質切開術輔助正畸治療不僅可以加速牙齒移動,而且能夠有效解決正畸臨床的一些疑難問題。
[關鍵詞] 骨皮質切開術;牙移動;正畸加速;臨床研究
椅旁CAD/CAM(CEREC ACTM)全瓷修復的臨床回顧性研究
王 萍,馬駿馳,胡 建,韓 睿,孫亞洲,章非敏
[摘要] 目的 評價椅旁CAD/CAM系統(CEREC AC TM)進行全瓷修復的臨床效果。 方法 針對619例患者的667顆各類牙體缺損患牙采用西諾德的瓷??滔到y(CEREC AC TM)進行臨床即刻椅旁CAD/CAM全瓷修復,1年后對597例患者的603顆瓷睿刻修復體進行臨床效果評價。采用USPHS修訂版指標檢查,包括美觀——解剖形態、顏色匹配、邊緣變色、表面質地;功能——邊緣吻合性、磨耗(鄰接、動靜態咬合關系);生物學性能——牙髓活力、繼發齲。 結果 1年的隨訪結果發現,臨床存留率達到95.11%,失敗病例中修復體折裂占比為83%。93%的全瓷修復體表現出較高的美學評分,82%的修復體保持了較好的功能評分,而100%的修復體未見生物學并發癥。 結論 不同牙體缺損患牙的瓷睿刻椅旁CAD/CAM全瓷修復,可獲得理想的臨床效果,但仍需長期隨訪。
[關鍵詞] 椅旁CAD/CAM; 瓷???;牙體缺損;全瓷
中國東北地區3~24歲正畸患者的蝶鞍形態
牛 磊,鄭 穎,邊慧慧,鄭博文,安 娜,劉 奕
[摘要] 目的 觀察中國東北地區3~24歲正畸患者的蝶鞍形態,分析不同年齡段的生長變化,為臨床診斷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方法 選擇2008—2015年就診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正畸科的患者1 758例,測量每位患者的頭顱側位定位片,分別得出男性和女性蝶鞍的長度、深度、最大直徑,觀察蝶鞍形態伴隨生長發育的變化情況。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 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蝶鞍的長度、深度、最大直徑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增大,18歲以后蝶鞍形態趨于穩定。蝶鞍的長度、深度變化均勻而緩慢,蝶鞍的最大直徑的變化存在高峰期,即男性12~16歲,女性10~14歲。 結論 蝶鞍大小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大,蝶鞍的最大直徑的變化存在高峰期。
[關鍵詞] 蝶鞍;頭顱側位片;線性測量;形態分析
自體牙本質顆粒結合富血小板纖維蛋白膜治療Ⅱ度根分叉病變的臨床觀察
柏 寧,劉海光,梅予鋒
[摘要] 目的 評價自體牙本質顆粒結合富血小板纖維蛋白治療Ⅱ度根分叉病變的臨床效果。 方法 牙周基礎治療的下頜第一磨牙Ⅱ度根分叉病變患者共32例,16例患者的16顆牙,用自體牙本質顆粒結合PRF植入骨缺損區并覆PRF膜,對照組的16例患者的16顆牙,用Bio-Oss植入骨缺損區并覆蓋膠原膜,術后3、6、12個月回訪,通過臨床檢查及X線檢查評定療效。 結果 兩組術后牙周袋深度(PD)、附著喪失(AL)、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PD)均明顯減少,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術后根分叉區骨密度顯著增加, 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 自體牙本質顆粒結合PRF治療Ⅱ度根分叉病變臨床效果明顯。
[關鍵詞] 自體牙本質顆粒;PRF;Ⅱ度根分叉病變
濃縮生長因子在口腔種植中的臨床應用
鄭定國,陳永輝,林 培
[摘要] 目的 總結骨量不足種植患者中,濃縮生長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促進骨組織再生和修復的臨床效果。 方法 我科自2012年7月—2014年10月期間,在骨量不足患者中,例如前牙唇側凹陷、即刻種植、上頜后牙區垂直高度不足患者行上頜竇外提升、上頜竇內提升(包括嵌入式上頜竇內提升術),采用CGF技術共76例,年齡在17~63歲,男45例,女31例。本研究將需增加骨量采用引導骨組織再生術(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患者分為單獨使用CGF組、CGF與自體骨或骨代材料混合組。對患者術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定期復查,術后第2年后每隔半年復查一次。重點檢查創口愈合情況、牙齦牙周情況、種植體松動度及患者對美觀、咀嚼功能的評價,并使用數字化化牙片、口腔錐形束CT(CBCT)觀察骨組織再生和修復情況。術后隨訪平均時間22個月(6~34個月)。 結果 76例應用CGF技術引導骨組織再生病例術后反應輕,除混合組1例創口裂開、6周種植體脫落外,其他患者均創口愈合良好,CBCT復查顯示種植區骨整合良好。成功率98.68%。 結論 CGF能促進創口愈合、新骨形成和種植體骨結合的能力,并縮短了這一過程所需的時間。臨床使用安全簡單且費用低廉,值得推薦。
[關鍵詞] 濃縮生長因子;引導骨組織再生;種植
全瓷高嵌體修復根管治療后牙體缺損的臨床效果評價
吳華英,杜勁英,劉 進,許祥芹
[摘要] 目的 采用E-Max全瓷高嵌體修復根管治療后的牙體缺損,觀察并評價其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64例共72顆根管治療后的牙齒,E-Max全瓷高嵌體修復,雙固化樹脂水門汀粘固。術后6、12、18個月復查。采用改良USPHS制定的全瓷修復臨床評定標準對修復體各方面指標進行評價。 結果 97.2%的修復體保持完整,未出現破裂、崩瓷、脫落,95.8%的修復體無牙齦炎癥,食物嵌塞等并發癥。 結論 全瓷高嵌體作為根管治療后牙體缺損的修復,近期臨床效果良好。
[關鍵詞] 牙體缺損;全瓷;高嵌體;臨床效果
替牙早期上頜阻生中切牙矯治過程中的支抗控制
陳慧霞,李 媛,沈云娟,秦燕軍,陳文靜
[摘要] 目的 評價替牙早期上頜阻生中切牙矯治過程中的支抗控制及矯治要點。 方法 選擇常州市口腔醫院正畸科替牙早期上頜中切牙阻生需進行牽引治療的骨性Ⅰ類患者11例,治療前拍攝CBCT以確定上頜阻生中切牙的位置、外形、牙根及周圍組織等情況,根據情況進行治療,牙齒位置基本正常即主動加力結束即視為矯治結束,分析矯治過程中的支抗控制及矯治效果。 結果 替牙早期上頜阻生中切牙矯治過程中,正常萌出的上切牙和第一磨牙或第二乳磨牙基本可以提供所需的支抗;阻生嚴重者,先采用活動矯治器牽引阻生牙后再采用固定矯治器進行精細調整。 結論 替牙早期阻生中切牙的保留對面部美觀至關重要,采用必要的支抗控制進行保存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采用CBCT對阻生中切牙進行精確分析也是取得良好矯治效果的必要保障。
[關鍵詞] 阻生;替牙期;支抗;CBCT
脈沖Nd:YAG激光聯合鍶強化生物活性玻璃對牙本質過敏癥的療效評價
李志萍,孟 箭,張愛俠,顧倩平,張 杰
[摘要] 目的 觀察脈沖Nd:YAG激光聯合鍶強化生物活性玻璃治療牙本質過敏癥的臨床效果。 方法 將89例患者156顆患牙隨機分為3組,試驗組(52顆):患牙涂鍶強化生物活性玻璃并加用Nd:YAG激光照射;對照A組(49顆):僅用脈沖Nd:YAG激光照射;對照B組(55顆):僅涂抹鍶強化生物活性玻璃。對比3組在治療后即刻、1個月及3個月的療效差異。 結果 3組患牙治療后即刻療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隨訪1、3個月試驗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A、對照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同時1個月及3個月時對照A組的有效率優于單純生物凝膠組(P<0.05)。VAS疼痛值檢測顯示出不同時段試驗組較兩對照組治療效果差異明顯(P<0.05)。 結論 脈沖Nd:YAG激光聯合鍶強化生物活性玻璃治療牙本質過敏癥比單一的治療方法具有更佳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 脈沖Nd:YAG激光;鍶強化生物活性玻璃;牙本質過敏癥
自體牙本質顆粒與Bio-Oss骨粉植入治療牙周骨缺損的臨床觀察
孫娟斌,劉海光,柏 寧,梅予鋒
[摘要] 目的 觀察應用引導組織再生術(GTR)結合植入自體牙本質顆粒治療牙周骨缺損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擇42例垂直性骨吸收的牙周骨缺損患者,經牙周基礎治療后,GTR結合植入骨移植材料,其中,試驗組21例患者共21顆牙,用自體牙本質顆粒植入骨缺損區并覆蓋膠原膜,對照組的21例患者共21顆牙,用Bio-Oss植入骨缺損區并覆蓋膠原膜,術后3、6、12個月回訪,臨床檢查牙周袋深度(PD)、附著喪失(AL)及X線片檢查。 結果 兩組術后牙周袋深度、附著喪失均明顯減少,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骨缺損處牙槽骨修復均明顯。 結論 應用自體牙本質顆粒治療牙周骨缺損與應用Bio-Oss植入的臨床效果無明顯差異。
[關鍵字] 牙周骨缺損; 自體牙本質顆粒;引導組織再生術
上頜第一前磨牙影像學根管形態分析
孫德剛,李 杰,吳 迪
[摘要] 目的 采用錐形束CT(CBCT)探討上頜第一前磨牙根管的解剖形態,了解其常規形態及變異形態。 方法 收集176例患者的雙側上頜第一前磨牙的CBCT影像學資料,CBCT資料使用NNT軟件進行掃描觀察,探究根管類型和根管分布情況。 結果 352個上頜第一前磨牙根管分型:Ⅰ型30例(8.52%),Ⅱ型92例(26.1%),Ⅳ型225例(63.9%),Ⅵ型3例(0.85%),Ⅷ型2例(0.56%)。 結論 上頜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態多樣,且根管形態的類型較為復雜。通過影像學診斷方法更加深入的了解其解剖形態,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上頜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態;錐形束CT
激光輔助去托槽后牙面再染色的實驗研究
吳美華,陳文靜
[摘要] 目的 評價激光輔助去托槽后牙面再染色的程度。 方法 選取南京市挹江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集的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30顆健康前磨牙為研究對象,將牙齒隨機分成A、B、C 3組:A組采用激光、矽粒子去托槽,B組采用去托槽鉗、矽粒子進行去托槽,C組采用去托槽鉗、碳鎢鉆、矽粒子進行去托槽。 結果 C組操作時間較B組明顯縮短,與A組相比差異不大。去除托槽后,對三組釉質損失量進行統計,三組間兩兩對比,差異顯著,C組牙釉質損失量與A、B相比明顯增多。B組去除托槽后和著色處理后牙面的L*值,與粘結托槽前相比顯著下降;與粘結托槽前和去托槽后相比,C組著色處理后L*值顯著增加。與粘結托槽前相比,去除托槽后,C組a*值顯著下降;著色處理后,三組a*值均顯著上升。A、B、C組的b*值,著色處理后顯著上升。著色處理后,B組△b*值比A組顯著正向移動。經掃描電鏡顯示,激光輔助去托槽后牙釉質表面損傷較小,色澤未見明顯變化。 結論 激光輔助去除正畸托槽及殘留劑的之法效果較好,對牙面影響較小,操作時間符合臨床習慣,不易引起牙面再染色,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
[關鍵詞] 正畸治療;激光輔助;去托槽后;牙面再染色
數字化宣教對非住院全麻下兒童牙病治療復診率影響
沈鴿蘭,朱 雷,吳紅梅,梅予鋒
[摘要] 目的 分析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衛生宣教對非住院全麻下兒童牙病治療后的復診情況的影響,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幫助。 方法 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62例非住院全麻下兒童牙病治療后的復診情況,比較數字化衛生宣教對不同學歷家長和家庭收入情況下的患兒復診率的影響。 結果 家長具備較高學歷水平的患兒復診率更高,家長擁有較高收入的患兒復診率比低收入家庭的復診率更高,經數字化衛生宣教的患兒復診率顯著高于未宣教患兒。 結論 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衛生宣教能顯著提高患兒復診率,對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口腔健康維護觀念,提高和維護患兒療效具有重要幫助。
[關鍵詞] 兒童牙??;牙科全麻技術;數字化衛生宣教;復診率
來源:口腔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