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復發作并形成兩頰瘺的第三磨牙牙冠周炎,其根治方法為
A.切除瘺管
B.拔除病原牙,搔刮瘺管
C.切除瘺管,應用抗生素
D.切除瘺管,局部沖洗
E.拔除病原牙,切除瘺管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反復發作形成的“頰瘺”需要切除,局麻下切除在拔牙的同時應切除瘺管,刮凈肉芽,縫合面部皮膚瘺口。
【該題針對“下頜智齒冠周炎臨床表現及治療”知識點進行考核】
2、關于下頜升支邊緣性骨髓炎影像學表現下屬哪項是錯誤
A.病灶區大量死骨形成
B.升支部位彌漫性密度增高
C.病灶區可見局限性骨質破壞灶
D.骨質增生為主
E.CT橫斷面圖像可顯示骨膜下成骨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邊緣性頜骨骨髓炎:
①感染來源以下頜智齒冠周炎為主;
②感染途徑是先形成骨膜下膿腫或蜂窩織炎,主要破壞密質骨,很少破壞松質骨;
③臨床表現多為局限的,彌漫型較少;
④骨髓炎的病源牙多無明顯炎癥和松動;
⑤病變多發生在下頜角及升支,很少波及頜骨體;
⑥慢性期X線見骨質疏松脫鈣或骨質增生硬化,或有小死骨塊,與周圍骨質無明顯分開。
【該題針對“知識點:邊緣性頜骨骨髓炎”知識點進行考核】
3、根據面神經下頜緣支的行徑,頜下區的手術切口應
A.低于下頜骨下緣0.5~1cm
B.高于下頜骨下緣0.5cm左右
C.低于下頜骨下緣1.5~2cm
D.平齊下頜骨下緣
E.低于下頜骨下緣2cm以下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常用的下頜下切口,宜在下頜骨下緣下1.5cm左右,如此可避免損傷面神經下頜緣支(該支在下頜骨下緣0.3~1.4cm處斜行向上)。
【該題針對“手術中組織切開要求”知識點進行考核】
4、下列哪項不是放射性頜骨骨髓炎的臨床特點
A.病程發展緩慢,可在放療后十余年才出現癥狀
B.死骨分離速度緩慢
C.死骨與正常骨界線清楚
D.骨面暴露部位長期溢膿,久治難愈
E.可形成口腔和面頰部洞穿缺損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放射性頜骨壞死病程發展緩慢,往往在放射治療后,數月乃至十余年始出現癥狀。發病初期呈持續性針刺樣劇痛,由于放療引起黏膜或皮膚潰瘍,致牙槽骨、頜骨骨面外露,呈黑褐色;繼發感染后在露出骨面的部位長期溢膿,經久治而不愈。病變發生于下頜支時,因肌萎縮及纖維化,可出現明顯的牙關緊閉。放射后的頜骨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再生能力低下,致死骨分離的速度非常緩慢,因此,死骨與正常骨常常界限不清。口腔及頜面部軟組織,同樣受到放射線損害,局部血運有不同程度障礙,故極易因感染而造成組織壞死,形成口腔和面頰部的洞穿缺損畸形。放射性頜骨壞死病程長,患者全身呈慢性消耗性衰竭,常表現為消瘦及貧血。放射性頜骨壞死與化膿性骨髓炎不同,雖已形成死骨,卻無明顯界限,而且是慢性進行性發展。
【該題針對“第五單元單元測試”知識點進行考核】
5、口腔頜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徑是
A.牙源性
B.腺源性
C.損傷性
D.血源性
E.醫源性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口腔頜面部直接與外界相通,解剖結構、溫度、濕度均適于細菌的滋生與繁殖,顏面皮膚的毛囊、汗腺與皮脂腺也是細菌寄居的部位,在局部遭受創傷、手術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響下,均可導致感染的發生。病原菌通過病變牙或牙周組織進入體內發生感染者,稱牙源性感染。牙與頜骨直接相連,牙體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頜骨以及頜面部蜂窩組織間隙擴散。由于齲病、牙周病、智牙冠周炎均為臨床常見病,故牙源性途徑是口腔頜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徑。
【該題針對“第五單元單元測試”知識點進行考核】
6、急性冠周炎早期局部治療應首先采用
A.拔除患牙
B.齦袋燒灼
C.齦袋沖洗上藥
D.切開引流
E.開髓引流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智牙冠周炎的治療以局部沖洗、上藥為主。智牙冠周炎的治療原則:在急性期應以消炎、鎮痛、切開引流、增強全身抵抗力的治療為主。當炎癥轉入慢性期后,若為不可能萌出的阻生牙則應盡早拔除,以防感染再發。
【該題針對“第五單元單元測試”知識點進行考核】
7、口腔頜面部感染途徑不包括
A.損傷性感染
B.藥物性感染
C.腺源性感染
D.醫源性感染
E.牙源性感染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口腔頜面部感染途徑為:牙源性感染、醫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損傷性感染、血源性。
【該題針對“第五單元單元測試”知識點進行考核】
8、急性磨牙冠周炎的治療方法中應除外
A.局部沖洗上藥
B.切開引流
C.配合口服抗生素
D.拔除患牙
E.使用漱口液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急性炎癥期一般不能拔牙,以免感染擴散。若急性冠周炎引起張口受限,則牙齒無法拔除。
【該題針對“第五單元單元測試”知識點進行考核】
來源于口腔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