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理念】
科技的發展,先進的檢查與診斷設備的出現,如三維數字影像定位技術等,使過去一些須進行大手術的疾病現在僅須微創治療就能完全解決。
現代口腔種植學的發展從無牙頜種植,發展至多牙缺失種植及單牙缺失種植;從常規的延期(拔牙后愈合3~6個月)種植,發展至早期種植(拔牙窩愈合4~8周),以及拔牙同期即刻種植。從兩次種植手術(一期種植體植入手術、二期種植體暴露手術)到一次即可完成的種植手術;從種植體植入骨內愈合4~6個月后行種植修復,到種植體植入當天完成種植臨時修復,亦稱之為即刻修復或即刻負重。由于種植技術日臻完善,簡化種植治療程序、縮短療程、減少患者手術次數及手術痛苦的微創種植理念是口腔種植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次性種植手術技術、不翻瓣種植外科理念與技術、規避植骨手術(All-on-4理念及短種植體的應用)、規避大型植骨手術、骨代用品及組織工程技術重建頜骨缺損等技術的應用使種植中的微創理念得到了較好的實現。
【患者全身健康與種植】
老齡是現在種植患者的一個特點,大多數缺牙患者年齡都較大;而絕經期后的女性,其骨質疏松發病率非常高,從而影響種植;肝腎功能較差及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都較多。故目前已經可以在臨床中遇到各種系統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松等)的患者來進行種植手術。
糖尿病因其與牙周健康聯系密切,故其患者進行種植頗受關注。有研究證實糖尿病個體與非糖尿病個體相比,罹患種植體周圍炎的風險顯著增高。然而,盡管糖尿病患者種植失敗的風險較高,但糖尿病不是口腔種植的絕對禁忌證,維持良好的血糖水平加之其他治療措施,如預防和積極治療種植體周圍炎,可提高這些患者的種植體存留率及成功率。此外,雙膦酸鹽在骨質疏松患者進行種植治療時存在導致骨壞死的可能性也已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注意。
【骨增量技術】
在臨床上應用種植技術的過程中,口腔醫師常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利的因素,其中骨量不足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在臨床中,有超過一半的病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不足問題,這一問題在美學區(前牙區)更為突出。
牙區骨量不足的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這是由于技術方案的提升,由單純的植骨手術發展為引導性骨再生技術,使用生物屏障膜技術來解決在術后愈合中軟組織對成骨過程的干擾,該技術在目前應作為臨床中一項常規化、標準化且規范化的技術。由于該技術的發展,使一些旁穿、裂開型骨缺損等常見的骨缺損情況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目前常用的植骨方案包括顆粒狀植骨、塊狀植骨(如Onlay等)以及鈦網加強等方法。不同特點的骨缺損因其種植后穩定性不同,故具有不同的植骨難度。
【牙槽嵴保存技術】
國際上通用的牙槽嵴保存(Ridge Preservationor Alveolar Preservation)是指拔牙時使用生物材料僅對牙槽窩進行充填覆蓋處理,而拔牙時使用生物材料對牙槽窩以外的部位進行處理,如GBR等方法,稱為牙槽嵴骨增量技術,與牙槽嵴保存有所不同。另外,許多專家認為拔牙位點保存和牙槽嵴保存概念比較一致,所以,當拔牙部位后續進行種植治療時,也可稱為種植位點保存(Implant Site Preservation,ISP)。根據研究,即刻種植和早期種植也有減少或防止牙槽嵴萎縮的作用。動物及臨床試驗都表明,牙槽嵴保存雖然不能完全阻止牙槽嵴的改變,但可以減少牙槽嵴寬度和高度的吸收。牙槽嵴保存后,種植體植入很少需要骨增量手術。
目前尚無證據證明牙槽嵴保存能夠促進拔牙創新骨的形成,且還不能證明何種骨移植材料更好,也不能確定何種生物屏障膜更好;對于進行牙槽嵴保存是否必須用屏障膜覆蓋,及是否必須用自體黏膜移植也沒有定論;不過據研究顯示,唇側翻瓣可能會促使唇側骨板的吸收。
來源:口腔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