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wood-Howell牙槽嵴分類
多種原因導致了不同程度的牙槽嵴吸收。剩余牙槽嵴的形態和骨量是種植體植入、獲得初始穩定性和長期骨結合的重要解剖學基礎。有許多學者嘗試牙槽嵴分類,被種植學廣為接受的是Cawood-Howell分類。
I 類牙槽嵴 含牙牙槽嵴。
II 類牙槽嵴 牙齒拔出之后的即刻牙槽嵴。
III類牙槽嵴 圓鈍牙槽嵴,高度和寬度充足。
IV類牙槽嵴 刃狀牙槽嵴,高度充足、寬度不足。
V 類牙槽嵴 扁平牙槽嵴,高度和寬度均不足。
VI類牙槽嵴 向基骨凹陷的牙槽嵴,并存在顯著的基骨喪失。
上頜牙槽嵴吸收的解剖學特點
牙槽嵴的部位不同,牙槽嵴吸收的解刨學差異也不同。以下按照牙槽嵴六分區分類進行描述。
上頜前部
上頜前部牙槽及骨吸收量可高達70%。唇側牙槽嵴菲薄(通常不足1.0mm),為骨皮質所構成,并且承受來自口唇的壓力,上頜前部牙槽骨的吸收速度明顯高于后牙區。因為垂直向骨吸收的速度接近水平向骨吸收的兩倍,致密的內外層骨板常常融合,中間只有少量、甚至沒有古松質間隔,牙槽嵴為只有幾毫米寬的刃狀嵴。雖然牙槽嵴唇側向內輕度凹陷,但總體上骨的寬度從牙槽嵴頂到基底部不斷增加。當牙槽骨嚴重萎縮時,切牙孔的位置相對變淺,切牙管的平均長度可從18.0mm縮短到6.0mm。
上頜后部
上頜前磨牙區牙槽嵴骨吸收的特點介于前牙和磨牙區之間,即可能出現水平向骨吸收導致的牙槽嵴頰舌向寬度不足,也可能因上頜竇氣化而發生垂直向骨高度不足,或兩者兼而有之。
上頜磨牙區水平骨吸收和垂直骨吸收幾乎是相等的,很少出現刃狀牙槽嵴,嵴頂的輪廓較為圓鈍。單就牙槽嵴骨吸收量而言,上頜磨牙區喪失的骨量相對比前牙區少,但受到進行性上頜竇氣化的影響,骨喪失的絕對量比前牙區要大得多,可高達80%。牙喪失加速了上頜竇的氣化過程,竇腔可向前和向后擴張,侵入牙槽骨,有時整個牙槽骨被完全氣化,只有紙樣薄層骨板將上頜竇和口腔黏膜分開。
上頜結節區的磨牙后結節對應的上頜竇底位置比磨牙區要高,竇底和牙槽嵴一般都能保持恒定距離,偶爾發生上頜竇氣化,骨量減少也可達到60%。磨牙結節的解刨學形態決定了其可作為種植位點,但由于內部骨質是由粗網狀古松質構成,只是表面薄層被骨皮質包繞,骨質量較差,因此應當引起注意。
轉:北京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