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掃描導板引起的并發癥
病因
通過復制診斷蠟型或者患者現有的義齒,技工可以完成導板的制作。然后,患者將該導板戴入口內進行CT掃描。若導板制作不準確或者不貼合,會導致掃描過程中出現導板移位從而出現并發癥問題。另外,盡管使用了CT手術導板,如果患者現有義齒不在原有天然牙的正確位置或者咬合平面異常,都會導致隨后種植體植入定位不準。
預防
如果掃描視野足夠大,可以將上下頜骨一起掃描。某些錐形束CT和醫用CT一樣具有此功能。當進行全口頜重建時,通過對上下頜弓的掃描,能使醫生獲得完整的上下頜解剖信息。對上頜弓進行掃描時使用硫酸鋇,上頜義齒可產生阻射影像,這與下頜存留的天然牙影像形成對照。
治療
先進軟件設備的進步不僅有助于了解患者現有的咬合關系,還有助于建立新的上下頜咬合關系。第一步,運用軟件虛擬移除上頜阻射的義齒影像,然后,“拔除”下頜余留牙,這時上下頜的相互關系就可以在影像中清晰呈現。在重新建立正確頜平面過程時,形成虛擬蠟型非常重要。應用軟件將虛擬牙齒疊加于阻射的牙弓導板影像上,以觀察其在不同位置上的區別。移除上頜義齒后可顯示出新的虛擬咬合關系。在左右側面影像中均可觀測到虛擬咬合關系。
神經穿孔導致的長期并發癥
女性患者64歲,種植體和天然牙聯合支持的全牙弓固定修復,表現為左下頜間歇性疼痛伴腫脹,下頜垂直向運動時癥狀加重。全景片顯示左下頜的后牙區有三顆天然牙,已行根管治療和樁核修復以支持左側修復體。右側修復體是由通用型骨內葉狀種植體支持,中間也是由葉狀種植體支持。左側修復體為后牙單端懸臂橋設計,所有牙齦邊緣區均顯示齲壞,同時伴有根折。周圍軟組織腫脹。
病因
口腔病史顯示患者在約17年前曾植2顆葉狀種植體,一個在右下頜后牙區,另一個在下頜中部區。當時進行種植體植入后,即刻在右側的唇部和臉頰區出現明顯的感覺異常。醫生建議該患者不要進行后續的種植治療或者去除這顆觸犯神經的種植體。種植體前葉部分造成了對神經的損傷。
預防
推薦錐形束CT作為診斷的檢查方法之一。先進的影像技術能夠幫助臨床醫生了解重要解剖結構的損傷是如何發生的。在制定種植修復方案時,應用CT、錐形束CT和交互式治療計劃軟件(可以清晰的追蹤神經的走向)能給臨床醫生提供準確而重要的信息,從而預防醫源性損傷的發生。
治療
通過仔細評估3D數據,制定恰當的治療計劃用以替代原來失敗的金屬烤瓷固定橋。應用錐形束CT,評估余留骨適合種植體植入的位置。使用先進的分割技術,可以將天然牙根、葉狀種植體和修復體移除,并用黃色基臺顯示種植體。確保兩劾孔之間
的種植體是以平行方向植入,并保持在同一垂直高度。另外,在制定種植體植入方案時,需提前進行手術導板設計。
來源于北京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