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抗衡法(包括平衡法和對抗法兩種)和消除支點法,主要是通過問接固位體的設置來實現。
(1)平衡法:
是在義齒支點或支點線的對側增加平衡力,平衡力與力(不平衡作用力)位于支點線的兩側,使義齒保持平衡,克服或減輕義齒的不穩定。若義齒的剛性較強,則其平衡公式是:力×游離距(作用于義齒游離端的力至支點間的距離)一平衡力×平衡距。當可獲得的平衡矩(平衡力×平衡距)不小于力矩時,義齒便不會發生不穩定現象。因此臨床上常常通過加大平衡力矩以增加平衡力。如在設計游離端義齒時,除選用近缺牙間隙的牙為基牙外,還應增加選擇離支點遠的牙甚至對側牙作平衡基牙,以增強抵抗義齒力的平衡力量。
(2)對抗法:
是在義齒支點或支點線的同側增加或使用對抗性措施,如:增加義齒游離端基托面積以獲得更大的牙槽嵴黏膜支撐力,以及利用覆蓋基牙、種植體或牙弓對側基牙來對抗使義齒產生下沉的力。
(3)消除支點法:
義齒不穩定是由于其某些部件與口腔組織間形成支點造成的,消除支點以后,即可獲得穩定。可摘局部義齒可能存在的支點有兩種:一種是支托、卡環等在余留牙上形成的支點,另一種是基托與基托下組織形成的支點,通常由人工牙排列在牙槽嵴上的位置和咬臺關系不當、黏膜厚薄不均、牙槽嵴呈凹凸不平狀等造成。臨床常采用對硬區部位的義齒基托組織面進行緩沖,對黏膜可讓性差加以補償,使義齒均勻下沉。也可采用半消除支點法(設計近中支托)或全消除支點法(不設支托)將混合支持形式變為單一黏膜支持形式,減小游離端義齒不同支持組織間可讓性差異,有利于義齒穩定。
轉:口腔醫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