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醫界 2017-12-28 12:42:09
導讀:近日,《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首次亮相,草案明確提出,禁止政府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不得與其他組織投資設立非獨立法人資格的機構。
作者:周伯通
來源:看醫界
公立醫院大擴張的時代要結束了!
近日,我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首次亮相,“基本醫療衛生法”最受外界關注的就是其中關于對公立醫院擴張的嚴格限制,《看醫界》為您帶來獨家解讀。
草案明確提出,禁止政府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
也就是說,公立醫院不得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此舉等于將公立醫院伸向營利性醫院建設的手一刀砍斷,社會資本想和公立醫院合作舉辦營利性醫院將被禁止。
據《看醫界》了解,近年來,伴隨著國家鼓勵PPP模式,不少公立三甲醫院選擇和社會資本合作辦營利性醫院,一分錢不花,就掛上了某某三甲醫院西院區、東院區等牌子,然后派骨干醫生到合作醫院坐診。
據一位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營利性醫院的三甲醫院院長向《看醫界》介紹,“到合作醫院坐診實際上是一種福利,因為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有限制,由于合作新建的醫院是營利性醫院,就可以把醫療服務價格定的比較高,從而讓骨干醫生獲得相對高一些的報酬,也是留住骨干醫生的不錯方式。”
然而,一旦“基本醫療衛生法”此項規定出臺,如此的合作辦院模式將被禁止了。
不僅如此,草案還明確,公立醫院所有收支全部納入部門預算管理,適度控制規模,堅持公益性質。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對外投資。公立醫院不得舉債建設。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不得與其他組織投資設立非獨立法人資格的機構。
這就意味著,不僅公立醫院對外投資建新院將受到嚴格控制,還不得舉債建設;不得搞科室承包等合作。
如此一來,公立醫院借助社會資本的大擴張將受到很大限制。
當然,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的PPP合作模式并非被堵死了,還可以合作舉辦非營利性醫院。
這也再次明確了國家關于重點鼓勵非營利性社會辦醫的指導方向。
但這樣一來,投資方的風險就大了,以社會資本和公立三甲醫院合作建新院為例,公立醫院往往只出品牌、管理和團隊,公立醫院可以以管理費的方式分走利潤,但投資方怎么辦?
不僅如此,這樣的資產如何進行在資本運作?資產根本不可能登陸二級市場,上市的夢想將破滅。
社會辦醫、醫生創業將迎重大利好!
那么上述限制公立醫院大擴張的基本醫療衛生法,將對社會辦醫、醫生創業帶來哪些影響呢?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限制公立醫院擴張,對于社會辦醫的發展來說肯定是重大利好,否則按照目前的趨勢下來,公立醫院還會繼續瘋狂地搶地盤。不僅如此,更大的利好對象就是醫生集團等醫生創業團隊,將促使資本去尋求與醫生的結合。
道理很簡單,社會資本為何喜歡和公立醫院合作辦醫院?還不是看上了公立醫院的品牌和醫生!
而一旦限制了公立醫院的大擴張,社會資本很可能將目光投向從三甲醫院出來的醫生團隊--醫生集團,要技術有技術,要醫生有醫生,而且越來越多的醫生集團正在建立自己的品牌。
因此,通過投資醫生集團,將獲得一系列優質醫療資源。業內人士預測,未來各種形式的醫生集團將大行其道。
對此,《看醫界》總編輯郭驚濤表示,新的一波社會辦醫浪潮趨勢已經明朗,將會由醫生來引領和主導,社會資本將成為助推器和翅膀,助力醫生辦醫。
據《看醫界》了解,在博德嘉聯醫生集團獲得10億元融資、張強醫生集團獲得億元融資后,冬雷腦科也將很快新一輪融資超億元的融資,而無一例外這些醫生集團融資的目的都是建設醫院、門診部和診所。而且超過60%以上,甚至更高比例的醫生集團等醫生創業團隊,目標都是舉辦實體醫療機構。
而一旦有了優質的醫生資源,社會辦醫才能真正擁有核心競爭力,春天才算真正到來,并反過來倒逼公立醫院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