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單冠、修復體或修復體部件需要用螺絲連接于種植體上,如果螺絲發生松動或折斷時,會出現瘺管(圖10.39)。瘺管的位置通常與發生機械問題的部位在同一個水平上。對于粘結固位的冠和修復體,當多余的粘結劑滯留在齦下時,也可發生瘺管(圖10.40a,b)。如果修復體邊緣位于齦下較深的位置,多余的粘結劑難以去盡,瘺管病變會更嚴重。
圖10.39 右下頜種植體頰側瘺管。
圖10.40 (a)粘結在種植體基臺上的中切牙冠周圍出現瘺管。(b)將冠取下,去除殘留在齦下的樹脂粘結劑。
對兩階段式種植手術而言,如果種植體的封閉螺絲沒有擰緊,在術后的數天內,可發生螺絲松動和瘺管形成。
預防和處理
松動和/或折斷的螺絲應擰緊或更換,這樣可解決瘺管問題。當種植體上部的冠或修復體采用粘結固位時,應仔細清除多余的粘結劑,觀察并確保齦溝內沒有粘結劑殘留。我們不建議將冠或修復體的邊緣置于齦下太深的位置,因為這使我們難以判斷是否有粘結劑殘留。有些因粘結劑殘留造成的瘺管,需要翻瓣,以徹底去除多余的粘結劑。
在文獻報道的多個病例中,均提到與種植體上部冠粘結相關的并發癥。患者1出現種植體周唇側組織的化膿性腫脹,翻瓣后可見到多余的粘結劑殘留。患者2為種植體單冠粘結后數周,種植體周組織出現急性腫脹,探診深度9mm,放射線檢查發現骨喪失。翻瓣后發現多余的粘結劑。患者3表現為單冠粘結5個月后,種植體周頰側組織出現腫脹,探診深度6~7mm,放射線檢查可見部分骨喪失。通過翻瓣術,同樣發現多余粘結劑的殘留。患者4是在種植體單冠重新粘結3年后,出現種植體周組織的腫脹、疼痛,探診深度增加,探診出血和/或分泌物滲出,放射線檢查可見骨喪失。通過翻瓣術將殘余的粘結劑去除,組織得到愈合。
應選擇在修復體邊緣溢出時,容易去除的粘結劑。基臺可以提供足夠固位力時,推薦使用臨時粘結劑。對于短基臺,需要選擇永久性粘結劑時,磷酸鋅粘結劑優于玻璃離子或樹脂粘結劑。磷酸鋅粘結劑更易于去除,而樹脂粘結劑是最難去除的。
當采用粘結技術將冠固位于種植體時,應采用各種方法減少粘結劑的溢出[35]。推薦方法之一,是僅將粘結劑置于冠內方的一半。另一種方法是,當采用未經調改的預成基臺時,先將冠粘結到工作臺的替代基臺上,然后快速取下冠,再將其粘結到口內的基臺上。
修復體粘結就位后的隨訪很重要。建議患者粘結后1周內復診,此后定期隨訪(1個月、3個月和6個月)。
來源于口腔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