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成功標準、種植體動度及修復后X片檢查
作者: 華西口腔醫院種植科 滿毅教授團隊
種植體主要用于牙列缺損或牙列缺失的病人,以替代天然牙或者為可摘修復體提供固位。因此,種植體的主要功能是作為修復體的基牙,類似于天然牙的牙根和牙冠;同時臨床評估和治療種植牙的方法也與天然牙相似。但是種植體與天然牙修復支持系統的差異不容忽視。
美國牙醫協會委員會關于牙科材料、儀器和設備的陳述中對于骨內種植體應該給予的評估包括以下內容:①耐久度;②骨吸收;③牙齦健康度;④軟組織袋深度;⑤對鄰牙的影響;⑥功能;⑦美學;⑧感染、不適、感覺異常或麻木的現象;⑨侵入下頜神經管;⑩患者的情緒、心理狀態及滿意度。
一些學者如Schnitman 和 Shulman、Cranin、McKinnery 、Albrektsson 、和Zarb 均提出了骨內種植體成功的標準。目前,Albrektsson (1986)報道的標準應用最為廣泛。
Misch 教授主張比較種植牙和天然牙的以下指標:①使用壽命;②松動度;③叩診;④疼痛;⑤探診深度;⑥出血指數;⑦牙槽骨吸收;⑧影像學評估;⑨角化組織;⑩種植體周圍疾??;
當種植體獲得初期愈合時,在接受垂直向或水平向力時沒有疼痛感是其首要的主觀標準。臨床上通常用500g 的力度對自然牙或種植牙進行叩診以評估其是否有不適或疼痛。通常情況下種植牙不會有疼痛,除非種植體周圍被炎性肉芽軟組織包繞并松動或已行固定修復且損傷了神經。引起不舒適感覺最常見的情況是松動的種植體基臺和種植體之間卷入了少量軟組織,只要這些區域的軟組織清理掉并旋緊基臺后,疼痛就會消失。
天然牙在生理情況下在垂直向、水平向和旋轉向上都存在一定的動度。一顆健康的牙齒在垂直向上臨床動度為0,實際上這個垂直向動度約有28μm,并且前后牙基本相同。種植體的垂直向動度在101b 力量下測量為2 ~ 3μm,而這主要是由于種植體所處的牙槽骨本身的彈性所致。
健康種植體的動度一般小于73μm,因此表現為臨床動度為0。種植體無動度并不總是指其有直接的種植體- 骨綜合界面。但臨床上觀察到堅強固定的種植體通常意味著其至少有部分表面與骨組織直接接觸,盡管這個接觸率并不能準確界定。種植體松動意味著在骨和種植體之間存在結締組織。
種植體- 骨界面也存在側向動度,Sekine 等觀察到骨內穩固的種植體在唇舌向有 12 - 66μm 的動度,Komiyama 報道在側向2000g 壓力下種植體在近遠中向有40 - 115μm 的動度,在唇舌向有11 - 66μm 的動度。Rangert 等認為種植體的動度部分原因是各個組件的屈曲造成的,但是種植體近遠中向動度較頰舌向要大,原因是近遠中向皮質骨較少而頰舌向皮質骨較多。種植體的動度受直接負載力量的比例、骨密度,以及牙槽骨的彈性綜合因素影響。
種植體健康質量評估手段依靠臨床觀察。在修復體首次戴入時得到基礎X 線片。由于邊緣骨的改變常發生于負載第1 年內,因此保護性措施是種植修復后每3 ~ 4 個月安排一次復診,6 ~ 8 個月后拍攝根尖部/ 垂直咬合片與基礎X 線片進行比較。1 年后拍攝另一張垂直咬合X 線片并與前兩張X 線片進行比較。如果無明顯差異,接下來的X 線檢查計劃每3 年進行一次,除非其他臨床指征顯示需要更頻繁的檢查。
《Misch口腔種植修復學》(第二版)的中文版編委陣容堪稱豪華!集中了國內最優秀的口腔種植中青年專家團隊,他們是:滿毅副教授(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馬威副教授(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陳鋼博士(深圳友睦齒科);陳琰博士(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馬攀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口腔醫院);朱一博博士(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周煒博士(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崔廣博士(北京大學航天臨床醫學院);孫井德先生(DEFT);楊淮先生(鳳凰醫學北京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