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三年前,常寶股份一度高調入局醫療服務行業,布局也大有搶灘全國之野心;三年后,當其以頗為無奈的態度宣布退出。
作者:鄭瑩
來源:“看醫界”微信號
上市公司高調入局醫療后悔了
2018年12月13日,上市公司常寶股份發布公告稱(002478),因交易雙方對交易條件未達成全面一致等原因,終止出售宿遷洋河人民醫院90%股權,同時,公司將繼續持有此前發行股份購買的其它醫療資產。
而就在半個月前的11月29日,常寶股份剛剛發布了《關于公司退出醫療服務行業的公告》,稱將“逐步退出醫療服務行業”,以不低于3.51億元的價格將所持有的宿遷洋河人民醫院90%股權出售。
對于退出市場的決定,常寶股份公告表示:“相較醫療服務行業,公司投入發展能源管材板塊,更具有管控經驗和發展優勢。同時醫療服務行業也較易受行業政策的影響,公司應對方面也存在不確定性。”
事實上,早在2016年,以鋼管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常寶股份就開始謀劃跨界轉型醫療服務行業。2018年底前,常寶股份擁有宿遷市洋河人民醫院有限公司、什邡第二醫院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常寶嘉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單縣東大醫院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以和廣州復大醫療有限公司等數家參控公司,區域分布江蘇、四川、上海、山東、廣東等多地。
三年前,常寶股份一度高調入局醫療服務行業,布局也大有搶灘全國之野心;三年后,當其以頗為決絕的態度宣布退出時,結果卻又出現“烏龍”。跨界醫療理想的性感和現實的骨感,讓人不免有些啼笑皆非。
對此,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博士向《看醫界》表示,并不排除部分上市公司是將收購醫院作為了炒作股價或公司組合的噱頭。而根據常寶股份的最新季報顯示,截至該報告期末,常寶股份的基本每股收益為0.17元/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2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更是增長了383.54%。
事實上,作為跨界醫療的上市公司,常寶股份并非首家,莊一強表示,此前不乏主營業務為房地產、茶葉、瓷磚、煤炭、珍珠養殖等的上市公司入局醫院投資領域。究其原因,他認為,自身業績表現不理想、行業發展空間有限,以及醫療行業的一度被追捧,都讓投資醫院成為了“香餑餑”。
一旦投資醫療服務的熱度下降,上市公司很可能選擇離開。在莊一強看來,此次常寶股份“退出不成”,并非退意消失,如有合適的價錢,他們很可能選擇再次退出。
更加有意思的是,作為常寶股份投資的洋河人民醫院的所在地——宿遷曾在2000年開全國之先河,賣光所有公立醫院;2016年,宿遷又重建公立醫院,令當地所有民營醫院風聲鶴唳;而就在宿遷市剛剛召開的《2019年宿遷市民生實事項目實事意見》專題發布上,官方又宣布將在每個縣區規劃建設1~2所公辦區域醫療衛生中心。
宿遷市民營醫院命途之多舛倒是與常寶股份在醫療行業的起起落落頗有一些契合,跨界醫療的各種苦衷大概也只有深陷其中的玩家才能理解。
上市公司為何狂賣醫院?
與常寶股份這樣的完全跨界者不同,上市醫藥企業也是醫院投資的重要參與方。莊一強認為,醫藥上市企業投資醫院,很可能是出于產業鏈的整合。
今年6月,以兒童藥為主營的康芝藥業豪擲3.2億買下九洲醫院與和萬家醫院這兩家業績并不突出的醫院,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其真正意圖是看中了兩家醫院擁有的“高壁壘”、“難獲得”的輔助生殖牌照。其公告也表示“此次收購將被視為公司進入生殖醫學相關領域的關鍵切入點,將有利于公司‘兒童大健康’戰略的具體舉措”,康芝藥業在打通產業鏈方面的意圖不言自明。
盡管看似“利大于弊”,但莊一強分析表示,藥企購買醫院究竟是深度介入還是淺度涉水還有待觀察,而這些通過收購醫院進入醫療服務行業的企業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財務投資人,行為類似炒房,如果遇到好價錢很可能賣掉;另一種則是戰略投資人,大都希望深耕醫療,包括復星、華潤、北大醫療等都屬于后者。
事實上,整合產業鏈的野心在醫療投資的復雜現實面前常常有些不堪一擊。2018年下半年,尤其是年末階段,上市藥企紛紛收緊投資,甚至接連出現拋售醫院的現象,其中景峰醫藥的出售頗具有代表性。
2018年12月25日,景峰醫藥發布公告稱,擬以1.5億元將全資子公司成都金沙醫院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德陽第五醫院。據公告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金沙醫院營收為8255.10萬元,凈利潤931.42萬元;2018年1~9月營收6239.95萬元,凈利潤812.54萬元。
在經營情況良好的情況下,景峰醫藥為何轉讓金沙醫院的股權?據公告稱是“有助于優化公司資產結構,增加公司運營資金,進一步改善公司財務狀況,更好地聚焦國際化高端特色仿創藥道路的發展戰略布局”,而本次轉讓預計將為景峰醫藥增加合并報表利潤總額6000多萬元。
資金回籠慢、對公司主營業務的影響、公司管理層內部的分歧、跨界后的水土不服,以及政策的不確定性等等因素成為這些信誓旦旦、高舉高打的上市公司進軍醫療服務領域的重大挫折,也讓一些原本樂觀的“跨界者”開始重新評估入局的代價。
根據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的最具投資價值醫院BHI(Best-valued Hospital for Investment)評級,醫院投資應該是一個綜合競爭力的判斷,包括醫療技術、資源配置、醫院的運行,學術影響力,品牌誠信度等。
莊一強表示,根據BHI分析,之所以會出現類似景峰醫藥出售經營狀況良好的醫院的現象,并不排除另一種可能性——醫院業績增長帶來的公司業績增長已經達到峰值。
另一位行業分析人士也表示,一些上市公司通過質押股權換取現金成立了投資基金,醫療是一個投資的主要方向,但隨著2018年資金的吃緊,加上部分質押到期,上市公司現金流或許面臨緊缺,甚至出現企業信用債大規模違約的風險,拋售醫院也成為了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跨界醫療投資,上市公司如何止痛?
盡管凜冬的氣息撲面而來,醫療行業的壁壘也是不言而喻,但上市公司進軍醫療行業的熱情似乎并未消退。據《看醫界》不完全統計,2018年投資醫院的案例近20起,其中涉及到的醫藥企業超過50%。
上市公司在籌集資金和企業管理方面不乏經驗和優勢,隨著國家鼓勵社會辦醫政策的持續推出,在醫院并購方面,上市公司表現的非常搶眼;而“2030健康中國”所規劃的到2030年16萬億的健康服務業總規模更是開啟了一些面臨戰略轉型的公司關于“躺贏”的想象。
此前,一位上市公司的前高管就曾向《看醫界》透露,該公司董事長是某國學大師的高徒,大師點播他應普度眾生、投資醫院,于是該公司就義無反顧的投入了醫療的大潮中,但也因此付出了巨額學費。
這樣的故事雖然有些調侃的意味,但并不難看出上市公司如狼似虎的野心。不過,部分上市公司調轉方向,及時回頭的決定也代表了醫療投資的風險性——擴張并非沒有限度。
莊一強認為,醫療行業投資具有特殊性——資金規模大、回報周期長,但也不容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在跨界投資前應該理性判斷民營醫院的未來發展,不要因為前幾年大量企業進入就跟風砸錢,也不要因為一兩家上市公司拋售醫院就看扁市場。
他也指出,根據“醫院投資•價值創造排行榜”,投資者也應該關注能否給醫院帶來正常增長之外的跨越性增長。2017年8月,愛爾眼科成功收購歐洲最大的連鎖眼科醫療上市機構——巴伐利亞眼科,莊一強認為,這將在國際合作方面為愛爾眼科帶來新的收益。“中國的病人轉到歐洲,歐洲的技術帶到中國,對愛爾眼科來說,除了錢,市場、管理、技術等等都會產生新的投資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6月,原盛京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郭啟勇上任方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資料顯示,方大是一家以炭素、鋼鐵、醫藥為主業,兼營礦山、房地產等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旗下擁有三家上市公司和多家醫院。
這樣的組合讓人頗有期待,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在經營管理、市場運營、人才培養和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醫療服務單元的有效整合值得更深入探討。或許,當越來越多的醫院管理領域的資深玩家開始與上市公司的優勢結合起來時,社會辦醫的市場也會迎來新的變局。
原創: 看醫界 看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