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義齒修復后,臨床中95%以上的患者都反映下半口的效果比上半口差很多,這主要由于自身條件和制取印模及制作修復體等幾方面的問題。
全口缺牙后,由于沒有牙齒,牙槽骨缺乏了生理性刺激,而造成骨的不斷吸收,逐漸失去原有的形狀和大小。且吸收程度與缺牙原因、時間以及本身骨質的致密度、全身健康狀況等有密切關系。如牙周病導致無牙或長期缺牙未及時修復者,易造成口腔內各組織明顯改變,導致日后鑲牙出現較大困難,且修復效果不理想。牙槽骨的吸收是順牙根方向進行的,骨板薄而疏松的一側吸收快而多,造成上頜向上向內吸收,上頜弓變小,下頜向外向下吸收,下頜弓變大。尤其下頜牙槽骨嚴重吸收后形成刃狀、低平、窄小,系帶附著位置過高而影響邊緣的封閉,減小基托的覆蓋面積,是造成下半口義齒效果差的生理性因素之一。
上頜弓位于口腔上部,本身不能運動,腭弓高聳且表面積大,使得義齒基托的面積也大,邊緣的封閉好,利于上半口義齒固位。但隨著咀嚼功能減退,肌肉萎縮,粘膜變薄失去彈性和光澤,咀嚼時易出現疼痛。下頜骨肌肉附著多,咀嚼時下頜骨運動,加上舌頭的活動,粘膜受壓變形使下半口移位,不利于義齒固位。尤其是有些患者舌肥大,松弛,長期失去牙齒和牙槽骨的約束,戴上義齒后會限制舌頭的活動空間,而易在咀嚼或說話時使下半口義齒脫位。
另外,因醫生的取模和技師制作也是引起下頜義齒的固位力下降的因素。取模的精確度;是否延伸到合適的范圍;是否最充分利用舌側翼緣組織;以及制作義齒時是否選擇適當的牙齒和排牙方法都會影響本身存在缺陷的下頜義齒的固位力。患者由于長期缺牙,使用上、下牙槽嵴相互接觸來咀嚼食物,因而養成下頜前伸的不良咬合習慣,使義齒不能達到平衡咬合,不容易適應等也是影響下半口義齒修復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戴用全口義齒過程中,如出現下頜義齒效果較差,應及時到專科醫院,請經驗豐富的醫生詳細檢查,確定具體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原義齒,有時可明顯改善效果。若屬于牙槽嵴客觀條件過差,患者較難適應,也可經過解釋,訓練,揣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反復使用,熟能生巧后會掌握使用規律,也會逐漸改善下半口的效果。
目前最好的增加義齒固位力的方法是采用種植義齒修復。只要在下頜牙槽嵴上植入2--4個種植釘,利用上部結構的球帽、磁力或桿卡的固位,會使下頜義齒的固位力增加百倍,保證了義齒在發音、咀嚼、舌運動時不出現移動、轉動、擺動的現象,還病人最自信的微笑。
來源:飛達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