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口腔醫學中的色彩學
色彩學在我們口腔科特別是修復治療中很重要,口腔醫師有必要了解有關顏色的基本理論,提高辨色能力。
一、色彩的基本理論
色彩來源于光,建立在牛頓的三棱鏡透光實驗基礎上,色和光的關系:光以波長和振幅來表達,光在一定波長下表現出不同顏色。
色彩依賴三個因素:觀察者,物體,光源。
1、觀察者:人類對于色彩的感知是通過眼底視細胞中視紫紅質實現,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含有三種對紅、綠、藍光譜敏感的視色素。光線刺激而引起不同的敏感視細胞的興奮,產生不同色覺。當人眼接受不同光線或處于視神經不同功能狀態,興奮程度等都會影響色彩色彩感知準確性。
視覺比色法的觀察者必須具有正常的色覺。
視敏感與視疲勞:人類對色彩的第一次注視往往在頭幾秒內感知最準確而靈敏,一直注視,敏感性下降。女性對色彩的敏感性優于男性,視力好優于視力差。
同色異譜現象:由于無患牙與修復材料間存在理化性質的差異,光譜也不盡相當,要使修復體與天然牙的顏色在不同光線條件下匹配十分困難。
色彩的感知由不同醫生記錄, 冠制作中色彩再現受不同技師及其照明條件的影響,因此,要求同一工作單位或工作組之間長期的相互習慣、適應,校正,建立穩定的協作關系,減少色彩再現的誤差。
色差強調現象:顏色對比而引起的色差比實際色差的感知更強烈。天然牙以紅色牙齦為背景,黃牙會產生一定綠的印象。
2、光源:不同的光源產生不同的色彩,太陽是最主要光源。診室中有三種光源:自然光、白熾燈和熒光燈。
色彩三要素:任何色彩都具備三個基本的重要性質:色相、明度、
(1)色相(H):區分色彩的名稱,比如,紅、黃、藍、紫等。
(2)明度(V):色彩的明度程度,光線強時,感覺比較明亮,光線弱時,則感覺較暗,最低為黑色,之間有許多不同深淺的灰色調。
(3)
色彩的錯覺:生理學家證實,肌肉功能和血液循環在不同的照射下會發生變化,藍光最弱,隨著色光變為綠、黃、橙和紅而依次地增強。在口腔科如果把診室墻壁和天花板的顏色涂成中性色—灰色,能十分巧妙地緩和甚至完全消除患者的神經緊張感和恐懼感,從而贏得患者的配合。
二、天然牙的色彩
1、 天然牙組織的色彩
由于天然牙的組織結構和層次不同,所產生的顏色效果就不同。
牙釉質:呈半透明、淺黃色和淺白色,有光澤和代謝功能。
牙本質:呈淺黃色,有光澤,牙本質中無機物由羥基磷灰石構成,其復雜的晶體排列順序,使光照射時產生選擇性漫反射,使牙齒產生相對透明的感覺。牙釉質結構和其透明的特點是影響牙齒顏色的重要因素。切端牙釉質層厚,故更加透明,頸部牙釉質薄,牙本質色彩能清晰地映照。
天然牙齒的表面紋理和粗糙度,引起光線的反射的折射發生變化,從而導致牙齒的色彩變化。此外在生化過程中,牙齒的生理性和病理性的磨損和磨耗,也會造成表面紋理和顏色的改變。
評價牙齒的顏色僅用色相、明度和
牙齒的透明度主要表現在牙齒的切端部??谇粌葌葴y量透明度時,可以用白色或黑色的背景作襯托,這樣測量的數據才會準確。
牙釉質的透明度分三型:A型透明層不穩定,均勻分布于
天然牙還有一種熒光效應,指天然牙能夠發出一種藍白色的光,是人工牙所沒有的,經過不斷的深入研究,目前牙科制造商已經生產出不含釉化合物,能夠釋發出熒光的瓷烤粉。
天然牙的增齡性變化。牙齒的顏色改變主要從50歲起,色相和
原因(1)牙本質和牙骨質的厚度增加
(2)牙齒的硬組織變形,伴有光學性質的改變;
(3)變色物質沉積在表面粗糙部位;
(4)變色物質沉積于咀嚼功能和口腔衛生差的牙齒上。
天然牙的色彩分布區域:
(1)天然牙齒的頸1/3,中1/3,切1/3的色彩變化十分明顯,最重要的是切端1/3的色彩變化,因為日常生活中言語、笑都會把切1/3暴露出來。
(2)同一牙齒中各部分顏色不同,切端和頸部顏色受周圍影響較大,所以牙中部的顏色最有代表性。明度為牙面中部最大,齦部與切端接近而牙頸部的
(3)上中切牙明度最大,然后是上側切牙,最后是尖牙。
(4)中年之后牙齒明度減低,
(5)女性牙齒的明度大于男性,
(6)活髓牙明亮度高于死髓牙,半透明性也更大,死髓牙
三、牙齒色彩的測量方法
1、視覺測量法:利用標準色卡,通過視覺與試件相比較,從而測量及評價其色度。目前最普及、常用的測量方法:
2、儀器測量法:計算機比色目前少見,是以后的發展方向。
影響天然牙色彩測量的因素
(1)測量方法:視覺測量法,雖然方便,但有一定的主觀性;
(2)測量部位:牙齒的中1/3代表牙色最好;
(3)測量的客觀條件:背景色,光源影響;
(4)醫師辨色能力:15-29歲為最佳辯色階段。訓練辯色能力,有助于區別細微的顏色差異。
(5)顏色和
(6)輪廓:因為色彩的可見光譜范圍很狹窄,修復體的外形和輪廓在美學中有重要作用。色彩可能完全逼真,但可以通過外形補償。
(7)透明度、光澤;
(8)合作與材料色澤校正:修復體師和技師的團隊協作一致,比色的記錄和烤瓷結果經常核對并不斷校正。瓷粉品牌和質量應保持恒定。
(9)患者的年齡、性別、色澤圖解等對結果有所幫助。
比色的工作條件:
(1)工作人員均應有色彩學系統知識和必要培訓與協調;
(2)比色環境應認真設計:要白色自然光情況下或模擬日光光線照明條件最好。在比色環境中,墻壁、隔板、窗簾等以灰色基調為好,四周不應有反光物體或五顏六色的物品。
(3)建立科學實用的
(4)患者口腔與醫生視線同高,比色者用中心視觀察
(5)比色時機和方向:比色者在精神飽滿、視覺敏銳時,快速做
比色前準備:
(1)牙體預備前進行比色,以免受預備后外形、牙本質或碎屑影響。
(2)除去影響比色的飾物,發光的耳環,眼鏡,口紅、胭脂。
(3)用橡皮杯磨光比色區,徹底清潔。
(4)將患者安排在其口腔與比色者眼睛等高的椅位,術者處于患者與光源之間。
(5)比色時間控制在5秒以內以免黃斑區錐狀視細胞疲勞,藍色疲勞加強黃色敏感性。醫師應在休息眼睛時迅速掃視一下別處的藍色物體,然后再比色,確定色相、色度、明度。
(6)迅速審視整個
步驟:
1)確定色調:ABCD,白黃灰棕,每級又有4個或2個不同
A、上中切牙的
B、尖牙
C、下切牙
(3)確定明度和部位,涉及透明度。
(4)確定特征色及其部位:分區比色,常用的有九區記錄法和六區記錄法,必要時可把“氟斑”“除裂”釉質內色斑圖標記在修復卡上,供義齒制作者參考。
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