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缺失后牙槽骨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隨著失牙時間延長而逐漸加重。在臨床上,有必要對缺牙后的牙槽嵴作一分類評估。頜骨形態(tài)和質(zhì)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植入種植體的成敗。即要求頜骨床有形態(tài)豐滿的骨量,同時也要求頜骨的質(zhì)量即有一定的皮質(zhì)骨。
⑴Mercier分類
分為無萎縮、輕度、中度、重度和嚴重萎縮五類。
⑵Kent分類
分為4個級別:
1級:牙槽嵴有適當?shù)母叨龋鴮挾炔蛔?
2級:牙槽嵴高度與寬度均不足,多呈刃狀;
3級:牙槽嵴完全吸收至基骨;
4級:基骨吸收變薄。
⑶Cawood分類
分為6個級別:
1級:自然牙列;
2級:拔牙后階段;
3級:牙槽嵴圓鈍,有適當?shù)母叨群蛯挾?/span> 4級:牙槽嵴呈刃狀,有適當?shù)母叨?,但寬度不? 5級:牙槽嵴呈扁平狀,高度和寬度均不足; 6級:牙槽嵴呈低平、凹陷狀,基骨發(fā)生吸收。 ⑷Ulf Lekholm和George A.Zarb提出將牙槽骨萎縮程度分為五個級別 A級:大部分牙槽嵴尚存; B級:發(fā)生中等程度的牙槽嵴吸收; C級:發(fā)生明顯的牙槽嵴吸收,僅基底骨(basal bone)尚存; D級:基底骨已開始吸收; E級:基底骨已發(fā)生重度吸收。 來源于KQ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