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側固定矯治器最大的缺陷是矯治器容易被人察覺,即使陶瓷和塑料托槽也容易被發現。20世紀70年代,隨著直接粘接技術的問世,各種附件可以直接粘接于牙面,隱形的舌側固定矯治器也于同期應運而生。隨著舌側托槽間接粘接技術、預成舌側弓絲及生物力學機制研究等的突破和正畸醫師臨床經驗的積累,舌側正畸重新走向繁榮,目前舌側矯治在歐洲和亞洲正廣泛開展。
臨床過程 在連續弓絲或片段弓上通過螺旋推簧和拉尖牙向遠中可有效解除前牙擁擠。在采取各種措施拉尖牙的過程中,一方面應防止側切牙和尖牙間出現過大的間隙而影響美觀,另一方面應避免后牙支抗丟失(圖1)。由于舌側托槽槽溝通常為0.018英寸×0.025英寸,排齊整平用的弓絲依次可采用0.013英寸銅鎳鈦絲、0.016英寸銅鎳鈦絲、0.016英寸TMA絲、0.0175英寸×0.0175英寸銅鎳鈦方絲、0.018英寸×0.025英寸鎳鈦方絲。 牙弓排齊階段,除了開拓間隙、解除擁擠外(圖2),扭轉牙的過矯正也是很重要的環節。除了為扭轉牙開拓出足夠的間隙外,從實驗室間接粘接各環節開始,就應該將舌側托槽位置適量向牙齒相對唇向的一側粘接,或者底板形態構筑成楔形,以利于牙齒扭轉的矯正或過矯正(圖3)。 在臨床矯治過程中,也可以通過鏈狀橡皮筋對扭轉牙施加一對力偶過矯正扭轉牙(圖4)。必要時,也可以在弓絲上彎制刺刀形曲完成對扭轉牙的過矯正(圖5)。 預防上前牙舌向傾斜 排齊整平牙弓階段的過矯正不僅僅針對扭轉牙,前牙轉矩也在過矯正的范圍內。與唇側直絲弓矯治技術相比,舌側矯治技術在關閉間隙、內收前牙時更容易造成上前牙舌向傾斜,防止此類情況發生的措施有兩種:一是在實驗室排牙及間接粘接時即將前牙區托槽在唇舌向適量過傾斜,預置適量冠唇向、根舌向轉矩(圖6);二是在關閉間隙階段使用滿尺寸或接近滿尺寸的不銹鋼方絲,使用輕力內收前牙。 圖6 預置適量冠唇向、根舌向轉矩: A 為前牙模型排列時預置適量冠唇向、根舌向轉矩; B 為前牙預置適量正轉矩時的傾斜度; C 為前牙模型排列時預置適量轉矩及傾斜度數據。 更換弓絲 與唇側直絲弓矯治技術相似,舌側矯治技術更換弓絲也是遵循由軟至硬、由細至粗、由圓形至方形的原則。如此更換弓絲的過程,也是弓絲在槽溝內漸進表達的過程,此過程弓絲形變逐漸變小,但牙齒受力可保持適量且基本穩定的狀態。直至插入實驗室排牙及間接粘接時所用的“標準弓形”絲,經過一段時間在槽溝內的穩定表達且基本處于無形變或無張力狀態(passive)時,牙弓排齊整平階段才算基本完成,此時的弓絲一般是與槽溝同尺寸或尺寸接近的不銹鋼方絲或TMA絲(圖7~9)。 牙弓排齊過程伴隨牙弓整平,對于前牙深覆(牙合)病例,盡管STb托槽體積小、輪廓低平,但也有可能出現咬合干擾。此時,可以在上頜或下頜后牙區粘接適量的玻璃離子或樹脂粘接劑以抬高咬合(圖10)。 整平完成 牙弓排齊整平完成后,應呈現出:上下牙列排列平整,上下牙弓形態匹配,扭轉牙及前牙轉矩得以過矯正,前牙覆(牙合)牙合淺或水平向開(牙合),0.0175英寸×0.0175英寸TMA絲或0.017英寸×0.025英寸TMA方絲或0.018英寸×0.025英寸不銹鋼方絲完全入槽,每個托槽實施橡皮筋雙重結扎或不銹鋼結扎絲結扎(圖11)。 作者更偏愛采用不銹鋼結扎絲結扎,理由是:不銹鋼絲結扎牢固,有利于弓絲在槽溝內充分表達;力量持續,不會像橡皮筋雙重結扎材料彈性隨時間而衰減;弓絲與結扎絲之間摩擦力小,有利于滑動法關閉間隙;有利于口腔衛生。 來源于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