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竇瘺修補術——改良式旋轉帶蒂粘膜瓣修補術的應用
André Antonio Pelegrine,巴西
前言
上頜竇瘺是口腔與上頜竇的異常相通,多見于所拔除牙根靠近上頜竇底的磨牙術后或失敗的伴發鼻粘膜破裂的上頜竇提升術術后。上頜磨牙拔除術后并發上頜竇瘺的發病率為0.31%至4.7%,相對較低。但上頜竇瘺(OAF)是慢性竇內感染的來源之一,同時也給患者極大的不適感。
根據文獻報道,直徑小于2mm的上頜竇瘺(OAFs)可以自行閉合。不過,臨床上確定瘺口的范圍是比較困難的。對于直徑大于2mm或是不能自愈的上頜竇瘺,需要外科手術修補。常見的修補術有,瘺口邊緣粘膜游離后直接縫合,運用骨顆粒以及修復膜進行的骨再生術,運用帶有牙齦粘膜瓣的頰脂墊瘺口修補術,以及運用帶蒂粘膜瓣的牙周成形術。以上修補手術均需考慮瘺口大小及竇內感染發生時間,同時選擇的手術方法要能夠支持未來要進行的種植修復術。文獻強調了需選擇簡單可行,預后好的牙周成形術,比如,取帶蒂腭瓣為種植體提供足夠厚度的角化組織。目前,尚無關于運用改良式旋轉帶蒂粘膜瓣修補上頜竇瘺的報道。本文旨在描述如何運用改良式旋轉帶蒂粘膜瓣修補上頜竇瘺以及其有效性。
臨床病例報道
患者為52歲白人女性,2010年10月開始吸煙。因為種植手術時行上頜竇提升術失敗,遂行右上頜竇刮除術,術后2個月,右上頜磨牙及前磨牙無牙頜區域出現三處上頜竇瘺口,直徑分別為6mm,4mm,2mm(圖1)。 我們在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了本文介紹的上頜竇瘺修補術。
手術前分別用2%和0.12%葡萄糖酸氯己定進行口外和口內消毒。用15c手術刀片在無牙頜牙槽嵴上偏腭側做切口(不達骨面,圖2),沿切口厚度,解剖腭側軟組織,在局部形成折疊門樣的結構,解剖范圍為腭側軟組織大小能完全覆蓋瘺口(圖3)。接下來,在粘膜瓣的兩端再做兩個切口,其中一個為在圖3中的解剖出的腭側軟組織上做一個直抵腭側骨面的直角切口(圖4)。
制備出一個有全層厚度的結締組織瓣,接下來將其置于頰側。用15c刀片,在頰側作一個不達骨面的直線切口使結締組織瓣可以向下折疊并且覆蓋瘺口(圖5a,5b)。用四環素的生理鹽水溶液(50mg/ml)沖洗術區(圖6)。
用可吸收線小心縫合帶蒂粘膜瓣(5-0,薇喬,愛惜康)(圖7).最后,切除頰側瘺口上皮組織,縫合修補瘺口(圖8,9)。6個月后,瘺口完全愈合,術區組織量明顯改善,包括局部角化組織增加(圖10)。
討論
本文報道的這個有6個月后隨訪結果的臨床病例描述了一種改良式旋轉帶蒂粘膜瓣修補上頜竇瘺的手術方法。術后X線檢查顯示,局部擁有了足夠的組織量,瘺口修補成功,并且沒有復發。上頜竇瘺是口腔與上頜竇的異常相通,多見于拔除根尖靠近上頜竇底的磨牙術后。根據文獻報道,直徑小于2mm的上頜竇瘺可以借助瘺口處的血凝塊自行愈合。但因為檢查視野條件不佳,臨床上確定瘺口的范圍是比較困難的。基于這種情況,如果患者瘺口未愈合,都需要外科手術修補瘺口。
有不同的手術方法供外科醫生選擇來修補上頜竇瘺,選擇術式時通常考慮的因素有瘺口大小及竇內感染發生時間。隨著牙周成形術的發展,有文獻報道關于修補上頜竇瘺的新的手術方法,比如用帶有來自內眥動脈小血管的粘膜瓣修復瘺口,聚氨酯泡沫可吸收材料修補瘺口以及可吸收的牙根狀材料修補瘺口。頰側帶蒂頰脂墊粘膜瓣修補術術后功能性恢復良好,但是會使頰側前庭溝變淺,這可能會影響將來缺牙區修復體的美觀性。
這些方法中可以改善缺牙區組織量的手術方法是Abrams等報道的旋轉帶蒂粘膜瓣修復術,手術需要在牙槽嵴腭側取與瘺口大小相似的帶蒂粘膜瓣。切除瘺口上皮組織,將帶蒂粘膜瓣塞進游離頰側牙槽骨骨膜與瘺口區粘膜后得到的袋狀空間內,縫合固定。考慮該手術會導致供區軟組織缺損,組織暴露,Scharf等報道了一種可以保留供區上皮組織的改良術式。這種方法可以使供區結締組織在粘膜瓣塞入袋裝空間后,切口處可以對接縫合。這種改良術式降低了原手術并發癥發病率,提高了術區的抗咀嚼壓力能力。
必須強調的是,為了能達到滿意的手術效果,涉及帶蒂皮瓣的手術非常依賴外科醫生的技術和熟練度,整個手術過程必須是小心謹慎的。因為粘膜瓣縫合后,供區無組織暴露,所以應用改良式旋轉帶蒂粘膜瓣修復術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另一個使移植瓣愈合時間縮短的因素是術后頰側前庭溝沒有變淺,這個病例后續進行了種植體修復,其頰側前庭溝深度滿足種植修復體的美學要求。
結論
通過臨床分析證實,改良式旋轉帶蒂粘膜瓣修補術可以完全關閉瘺口,無復發,前庭溝深度無改變,無角化組織缺失
來源:d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