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韜 王冏珂 文靜 陳謙明 曾昕 作者單位: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華西口腔醫院黏膜科(四川大學)成都 610041 摘 要
沙利度胺誕生至今已經超過60年,目前廣泛應用于炎癥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包括多種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療。由于沙利度胺曾造成嚴重的致畸不良事件,所以較多醫生對其在臨床具體應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尚存在一些疑問和顧慮。本文通過回顧分析有關沙利度胺的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物作用機制以及臨床治療試驗研究的文獻,著重探討沙利度胺的藥物安全性、對育齡期患者的影響以及對兒童患者的影響等問題,以期為口腔黏膜病科醫生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確保其安全有效的應用。 沙利度胺是一種手性外消旋化合物,由聯邦德國的Chemie Grünenthal公司于1954年研發,作為一種鎮靜藥品推向市場[1]。目前為止,并沒有服用過量沙利度胺致死的案例出現,服用過量的沙利度胺會導致深睡眠,但這種情況并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處理。1961年,沙利度胺被發現具有致畸性,隨后被撤出全球市場。直到沙利度胺抗腫瘤壞死因子α的作用及抗血管生成的作用被發現后,它才重新回到研究人員的視野中,1998年,沙利度胺作為抗麻風結節性紅斑藥物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2]。 目前,沙利度胺作為抗腫瘤藥物以及許多炎癥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免疫相關疾病的二線用藥而廣泛應用于臨床。這些疾病包括多發性骨髓瘤、移植物抗宿主反應、麻風結節性紅斑、白塞病、克羅恩病、日光性皮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大皰性疾病等。在口腔黏膜疾病中,除了常用于治療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白塞病等疾病外,沙利度胺也被用于治療口腔扁平苔蘚、慢性盤狀紅斑狼瘡、大皰性疾病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文旨在通過回顧有關沙利度胺的作用機制、藥物代謝動力學及臨床治療試驗研究的文獻,著重探討沙利度胺的藥物安全性、對育齡期患者的影響以及對兒童患者的影響等問題,以期為口腔黏膜病科醫生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確保其安全有效的應用。 1 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 1.1 鎮靜與止癢 沙利度胺具有哌啶環結構,此結構的化合物可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動物研究[3-4]表明,沙利度胺可以抑制5-羥色胺的活性,從而對中樞神經產生抑制作用。 1.2 雙向調節腫瘤壞死因子α作用 1991年,研究者發現,沙利度胺具有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的作用,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活化單核細胞來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的生成;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對于部分疾病的患者,如克羅恩病、銀屑病、結核病等,服用沙利度胺會增加外周血中的腫瘤壞死因子α的含量[2]。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揭示沙利度胺與腫瘤壞死因子α相互作用的機制。 1.3 抗血管生成作用 沙利度胺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于1994年被發現,這種作用被認為與沙利度胺的致畸性密切相關。Therapontos等[5]研究顯示,沙利度胺可以影響胚胎干細胞的基因表達,從而造成初生及新生血管的凋亡并抑制成熟血管的改建,其抑制成熟血管的改建的時間隨用藥時間的延長而延長,此種作用被認為與沙利度胺的致畸性和抗腫瘤活性密切相關。 1.4 調節T細胞的作用 有研究[2,6-7]表明,沙利度胺可以對T細胞產生協同刺激作用,此類作用主要與T細胞對白細胞介素的影響有關,并且對于CD8+細胞的作用較CD4+細胞顯著。具體來說,沙利度胺可以增加體內的輔助性T細胞2,并抑制體內的輔助性T細胞1,同時降低外周血的CD4+細胞的含量。同時,對于部分輔助性T細胞缺失的疾病來說,沙利度胺可以增加體內輔助性T細胞1的含量,從而對疾病產生影響,也就是說,沙利度胺可以通過調節體內輔助性T細胞的含量,從而達到免疫調節的作用。 2 藥物代謝 沙利度胺在pH大于6的溶液中會自發地進行水解反應,其在人體內的代謝也遵循這一規律,這種反應是自發進行的,不需要人體的肝臟酶的介入,所以服用沙利度胺的患者的尿液和血漿中檢測不到任何沙利度胺的酶解產物。研究[1]表明,服用沙利度胺24 h后,超過80%的藥物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其中藥物原形少于服藥總量的1%。 沙利度胺在人體內的代謝遵循一級消除動力學模型,而按照一級消除動力學模型進行代謝的藥物,在經過5個半衰期后,即可認為從體內基本消除。研究[1]顯示:單次口服沙利度胺200 mg時,人體的血漿藥物峰濃度為(1.76±0.52)mg•L-1,半衰期為(5.5±1.4)h,體液清除率為(10.9±1.9)L•h-1。 沙利度胺在胃里的吸收緩慢,當增加單次給藥劑量時,藥物的峰濃度并不會隨著單次給藥劑量的上升而成比例的上升,而是藥物的半衰期隨之相應的延長。目前,尚無服用過量的沙利度胺導致死亡的報道。有文獻報道單次服用沙利度胺達14 g的患者在服藥后完全康復的記錄,但需注意的是該文獻并未詳細說明該患者是自然康復還是經搶救后康復的。 對于肝功能不全和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來說,沙利度胺的代謝與正常人體內代謝相同[1,8-10]。沙利度胺在透析患者體內的排除速率為正常人的2倍,但不需因此增加沙利度胺的使用劑量亦可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1,9]。 3 不良反應 沙利度胺的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致畸、周圍神經病變、嗜睡及便秘等[6]。沙利度胺的致畸作用是臨床上關注的重點,有資料[5,11-12]顯示,沙利度胺對于人體的致畸作用最顯著的是懷孕3~8周的敏感窗口期,并且在妊娠早期,即使僅口服過1次沙利度胺也可發生致畸作用。因為沙利度胺是通過影響胚胎干細胞的基因表達而產生致畸作用的,所以即使血漿的藥物濃度很低,也會產生明確的致畸作用[5,13]。至今尚無研究指出沙利度胺對于人體產生此類影響的持續時間,因此,停用沙利度胺多長時間后方可安全懷孕,目前尚無具體的研究和觀察數據。 周圍神經病變是沙利度胺的常見不良反應中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一種,好發于年長女性,且大多出現在服藥的第一年中。經過臨床電生理測定[6,14-15]發現,在服用沙利度胺的患者中,有50%的患者可出現周圍神經的電位改變,而出現此種變化的患者有50%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的體征。在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中,約有25%的患者停藥后癥狀可消失,另有25%的患者停藥后癥狀好轉,其余的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發生周圍神經病變的人數隨著單次使用沙利度胺的量的增加而增加,與服用沙利度胺的總量并沒有明顯聯系。當單次口服的劑量小于25 mg時,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最低,50~75 mg時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為前者的8.2倍,大于75 mg時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是小于25 mg時的20.2倍[11,14]。因此,只能通過給患者使用盡可能低的劑量來防止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而無法通過監測周圍神經的電位改變來對周圍神經病變做出預測和預防。 嗜睡和便秘可以被大多數患者耐受[11,14],目前臨床上通過睡前服藥來減輕嗜睡帶來的影響,并利用飲食控制來減少便秘發生的可能,對于嚴重便秘的患者,可以適當的給予一些藥物促進排便[16]。 沙利度胺還有部分比較罕見的不良反應,如皮膚紅疹、白細胞減少、口干、體重增加、頭痛等[6],但相關研究較少。 4 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人對于沙利度胺的吸收和代謝不被年齡、性別、吸煙及飲食情況所影響[1],但是沙利度胺可以加強其他中樞神經抑制類藥物的作用,如巴比妥類藥物和乙醇等,所以對于嗜酒者或因其他疾病正在服用巴比妥類藥物的患者,若需使用沙利度胺應該特別注意藥物的疊加作用。 環磷酰胺可減緩沙利度胺在鼠類體內和腫瘤內的代謝。此外,口服沙利度胺可能影響部分肝臟酶的活性,從而促進環孢素A在人體內的代謝[17]。其他藥物和沙利度胺的相互作用已被實驗否定或還未有相關的研究報道[1,11]。 5 如何預防胎兒畸形 控制育齡期女性使用沙利度胺是預防沙利度胺相關畸形胎兒出現的重點,大多數沙利度胺相關臨床試驗研究為了安全起見回避了育齡期婦女,但南美洲仍可見因使用沙利度胺治療麻風病的育齡期婦女,生育出與沙利度胺有關的畸形胎兒的相關報道[18-19]。 有3篇有關沙利度胺治療復發性阿弗他潰瘍或慢性盤狀紅斑狼瘡的回顧研究[20-22]共納入了年齡14~58歲的94位患者,其中女性33位。雖然沒有明確給出女性的納入標準,但是有明確指出讓女性受試者采取了避孕措施以及進行必要的監測。僅有1篇有關沙利度胺治療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的交叉研究[23]以以下條件納入了育齡期婦女:1)懷孕檢測結果為陰性;2)使用可靠的避孕手段;3)簽署關于致畸風險及意外懷孕需終止妊娠的知情同意書。該試驗直到完成未發現畸形胎兒報道,但也未見相關的后續報道。在以上4篇納入了育齡期女性的研究報道中,大多在研究結束后4周內繼續對女性進行妊娠檢查,以防止致畸作用的發生[20-21]。雖然限制育齡期女性使用沙利度胺是預防與沙利度胺有關的畸形胎兒出現的重點,但是服用過沙利度胺的男性的精液中也可以檢測到藥物的存留,其濃度在10~250 μg•kg-1。目前已有因男性服用沙利度胺而發生畸形的胎兒出生的案例[19]。因此為了安全起見,有學者[20]提出,男性患者在服用沙利度胺期間及停止使用沙利度胺后的1周內也應采取避孕措施。 6 兒童及青少年如何使用沙利度胺 Yang等[11]統計和總結了兒童使用沙利度胺的相關報道,他們統計了200位使用沙利度胺的兒童患者,年齡6月~18歲,涉及到的疾病有白塞病、慢性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扁平苔蘚等,沙利度胺的使用劑量從每天1.5 mg•kg-1到每天800 mg不等,追蹤時長最長為20年,大多數患者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且無明顯不良反應;雖然有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了周圍神經病變、便秘等情況,在停藥后周圍神經病變的情況得以改善或消失,同時飲食控制對于便秘也有非常顯著的效果;通過沙利度胺的治療,大多數患者的癥狀得到了緩解,但是很多患者仍需要長期服用低劑量的沙利度胺來維持治療效果。 需注意的是,這些數據大多來自個案報道和例數較少的案例回顧分析,僅有1篇有關兒童以及青少年使用沙利度胺治療克羅恩病的隨機對照試驗[24],該試驗的藥物劑量為每天1.5~2.5 mg•kg-1,有部分患者出現周圍神經病變,未有其他不良反應的相關記錄。 對于兒童,目前可以查詢到的報道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周圍神經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與使用劑量密切相關:當沙利度胺的每日劑量上升時,有更多的兒童出現了周圍神經病變的情況,這與成人的情況類似,并且超過12歲的兒童更容易發生周圍神經病變。這提示沙利度胺在必要時可以應用于兒童患者,但應當選擇盡可能低的劑量來進行治療,治療期間每3個月監測1次神經或電生理學變化,12歲以上的患者更需特別注意。 7 總結 綜上所述,沙利度胺雖然不具有明顯的肝腎毒性,但它具有較強的致畸性,并可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等不良反應。因此在臨床應用沙利度胺時,應當注重其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25-28]。 目前有報道的可能與沙利度胺產生相互作用的食物和藥物僅有乙醇、巴比妥類、環孢素A和環磷酰胺,但是對于需要同時服用其他藥物的患者,仍需注意可能的互相作用,特別是精神類藥品,必須避免和沙利度胺同時應用。 避免沙利度胺有關的海豹肢畸形胎兒的出生,是所有臨床運用沙利度胺的醫生的責任。特別是在醫療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醫生對于服用沙利度胺的患者必須做到告知義務,并督促患者切實遵守這些注意事項,杜絕可能發生的致畸事件。 對于育齡期女性和男性患者,雖有文獻顯示女性停藥4周后、男性停藥1周后即可不再為防止胎兒畸形而采取避孕措施,但這些文獻均為零星報道,缺乏系統研究和專家共識。因此,育齡期患者若需服用沙利度胺,需謹慎權衡利弊,并做好必要的監控,而且應當盡量延長受孕前的停藥期,以避免沙利度胺可能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必要時可咨詢生殖遺傳專科醫生。 對于兒童和青少年患者,若病情需要,權衡利弊后也可服用沙利度胺,就目前的研究報道來看,沙利度胺并不會給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帶來明確的影響,但仍需警惕其可能的毒副作用,特別是對于器官和組織發育不成熟的患者,沙利度胺可能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需引起重視。此為,在運用沙利度胺的過程當中,應當注意選擇合適的劑量,以避免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 8 參考文獻(略) 本文發表于《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6,43(3):366-370. DOI:10.7518/gjkq.2016.03.025 來源:《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6年5月43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