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竇內提后效果
在口腔種植技術剛開始的時期,上頜竇底位點是種植治療的禁區,但是從1980年,Boyne等首次發表了第一篇關于上頜竇側壁提升外科技術治療效果的報告,代表著上頜竇不再是治療禁區。上頜竇底提升手術方式主要分為兩種:
經側壁開窗的上頜竇底提升術
經牙槽嵴頂的上頜竇底提升術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第二種方式。
NKenkeE等學者認為采用閉合式上頜竇底提升術,種植體植入后超出上頜竇底的高度應控制在4-5mm,若提升高度大于5mm,上頜竇黏膜撕裂穿孔情況明顯增加,黏膜提升區域骨質形成不佳。穿孔使得種植體與骨移植材料和上頜竇腔直接接觸,容易發生感染和慢性上頜竇炎癥;近期的大量研究表明,上頜竇黏膜具有成骨的潛能,但是穿孔則會破壞其成骨效應。因此,手術過程中保證這些結構的完整,放置上頜竇黏膜穿孔還是有必要的。我們上頜竇區骨質大部分為IV類骨,少量為III類骨質,而且有研究表明。種植體植入的初期穩定性與剩余的骨量多少無關,其穩定性的關鍵與適當的骨密度以及最后一鉆與種植體的直徑差有著密切的聯系。
下面,我們看一例牙槽嵴頂的上頜竇底提升術:
姓名:王先生
年齡:58歲
主訴:上頜后牙缺失數年
現病史:患者自述數年前上頜后牙缺失,曾行活動義齒,效果欠佳,今來就診
既往史:否認系統性疾病史、傳染病病史及其他藥物過敏史。
用藥史:無特殊用藥史
頜面部檢查:顏面對稱,無腫脹、畸形、腫物及竇道
顳下頜關節區檢查:左右對稱,頦點居中,面下1/3協調。開口度正常無偏斜,雙側關節動度一致,關節無彈響無雜音
咀嚼肌檢查:無壓痛
恒牙列:16,15,14,25,26,27,37缺失,缺牙間隙可,牙齦輕微紅腫,CT示:牙槽骨寬度,高度欠佳,25,27位置可見殘留牙根;24:牙體頜面可見大面積齲壞及隱裂紋,III°松動,叩(+),牙齦輕微紅腫,CT示:牙體可見縱裂紋,根尖可見陰影,牙槽骨寬度,高度欠佳。
診斷:16,15,14,25,26,27牙列缺損;24慢性根尖周炎
治療計劃:建議種植16,15,14,24,25,26,27,37
1.術前CT:
2.手術過程:
治療計劃及相關費用已向患者講明,征得患者同意,口腔及頜面部常規消毒,鋪巾,5.1ml必蘭局部浸潤麻醉下,切開,翻瓣,暴露牙槽骨,常規拔除患牙,清創,沖洗,先鋒鉆定位,逐級擴孔,在25,26位置行上頜竇內提術,植入bio-oss骨粉,在24,25,26位置分別植入Dentium 4.5*8mm植體各一枚,扭矩30Ncm,旋入愈合基臺 603R,縫合,沖洗。
3.術后CT:
4.六個月后二期CT:
5.口內對比:
來源:牙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