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支抗是醫師移動排齊錯位牙齒的“基石”,所有的矯治力設計都要權衡這塊"基石“是否足夠的穩固,足夠需要矯治的牙達到目標位置。
通常一提到支抗丟失,大家都會想到臨床矯治器的機械力導致的磨牙前移以至于支抗丟失的情況。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爭議和討論——那就是磨牙在沒有受到任何牽引力或其他矯治力反作用力的時候到底有沒有移動呢?這就是所謂的生理性支抗丟失。
其實,在2014年正畸專家Johnston教授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上頜磨牙向近中生長的移動量與下頜骨向前發育超過上頜骨的生長量相同,也就是說上頜磨牙會隨著下頜骨的發育而不斷地前移,以維持上下磨牙的咬合關系在建合后不發生變化。
由此可見,上頜磨牙即使沒有受到任何牽引力的作用,也會出現近中移的現象。而Alexander等人的研究發現,在拔除下頜第一前磨牙后,下頜磨牙向近中移動的速度約為1.2mm/年。
另外,還有N多很牛的專家教授研究顯示,生理性的支抗丟失表現出來的主要是磨牙的近中傾斜移動,而不是磨牙的整體近中移動。
那說了半天,了解生理性支抗丟失到底有什么用呢?
如果一個正畸醫師只知道機械力導致的支抗丟失,而不知道生理性支抗丟失,那么就勢必會造成醫生只在磨牙受到牽引力的時候才會意識到支抗丟失的問題。在需要很好的控制支抗的病例中就不能提前的預防生理性支抗丟失這一問題。
來源:原創 正畸學會 正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