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芳 繪制
鐘南山:有醫務人員受到感染,確定存在人傳人現象,戴口罩有助于預防
1 月 20 日下午,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關防控情況,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高福、李蘭娟、袁國勇、曾光等就公眾關心的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以下為鐘南山院士部分現場回答。
「現在就流行病學的狀態,我們有流行病學的專家,現在是在起始階段。我們 6 個人昨天去了武漢,昨天跟前天情況不一樣,前天跟大前天情況又不一樣,好像看起來這個變化。特別是昨天比較正式地出現了人傳人的情況,還有醫務人員感染的情況,這是非常重要的標志。
作為我們來說,原來是四五十例,現在是 100 多例,是不是增加的極為迅速,不能這么講,一個新發的疾病在早期是有一個過程。醫務人員受到感染,這就是一個重要的標志。
當然這個病前來很難跟非典開始來比較,病情比較輕,肺部的情況還是不像非典,病毒性肺炎通常的情況就是這樣。」
此外,鐘南山表示,不一定非要戴 N95 口罩,外科口罩即可阻擋大部分飛沫,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戴口罩還是有用的。
2019年12月底以來,湖北省武漢市及全國其他地區陸續出現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宣布將該病納入國家“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二版)”、世界衛生組織“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造成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處置指南”以及武漢地區臨床一線診治經驗,制定本快速指南(第一版),供臨床診治參考。
1
2019-nCoV的病原學特點
2019-nCoV屬于β屬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包膜,顆粒呈圓形或橢圓形,常為多形性,直徑50-200nm。S蛋白是病毒的主要蛋白之一,其編碼基因用于病毒分型。N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組,可作為診斷抗原。經過病毒序列比對分析,推測2019-nCoV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在從蝙蝠到人的傳染過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間宿主媒介。
根據對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冠狀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2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流行病特點
截止2020年1月22日凌晨,2019-nCoV感染在中國大陸確診323例、中國臺灣1例、美國1例、日本1例、泰國2例、韓國1例。初期感染人群的地理分布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關系密切,目前武漢市以外地區的感染病例多數為與武漢市旅行相關的輸入性病例,但是已有人類之間傳播的證據。
根據對于發病患者流行病學調查,人群普遍易感,成人患者年齡分布在25-89歲,多數集中在35-55歲,兒童感染病例1例。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潛伏期在5-12天,可能的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播、糞口傳播以及接觸傳播。推測目前尚處于疫情的早期階段,病例數預計會進一步上升。但根據目前的病毒學監測結果,尚未發現與2019-nCoV病毒變異相關的病例。
與SARS流行病學特征類似,兒童及嬰幼兒發病較少。目前確診的一例兒童患者癥狀較輕,但有明確接觸史和典型肺部CT改變,病毒轉陰較快,預后較好。另有多例兒童疑似患者。
3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臨床特點
3.1 臨床表現
起病以發熱為主要表現,可合并輕度干咳、乏力、呼吸不暢、腹瀉等癥狀,流涕、咳痰等其他癥狀少見。約50%患者在一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部分患者起病癥狀輕微,可無發熱等臨床癥狀,多在1周后恢復。
根據目前病例統計數據,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多為年齡>70歲、有肺部或心血管基礎疾病患者。截止目前死亡病例6例,均為合并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
3.2 實驗室檢查
發病早期外周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肝酶、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多數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炎性細胞因子(IL-2、TNF-α、IL-6、IFN-γ等)水平正常或稍高。嚴重者D-D二聚體升高,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
3.3 胸部影像學
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
4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診斷
4.1 疑似病例
同時符合以下2條:
流行病學史:發病前2周內有武漢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的發熱伴有呼吸道癥狀的患者,或有聚集性發病。
臨床表現:發熱;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學特征;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4.2 確診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標準的基礎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標本行實時熒光RT-PCR檢測2019-nCoV核酸陽性。
5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鑒別診斷
應與流感病毒(甲型、乙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其它病毒性肺炎鑒別,與肺炎支原體、衣原體、肺炎軍團菌及其它細菌性肺炎等鑒別。此外,還應與肺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機化性肺炎等鑒別。
需高度重視2019-nCoV合并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診斷。
6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治療
6.1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確定治療場所
對于所有疑似病例,需要就地醫學隔離,對于輕癥患者,可在門診隔離觀察或居家隔離觀察。所有回家觀察的患者都應該要求其一旦出現任何疾病的惡化表現應立即回到指定醫院集中治療。
對于符合如下標準之一而診斷為重癥病例者,需住院治療:呼吸頻率增快(≥30次/分),呼吸困難;或吸空氣時指氧飽和度≤95%,或動脈血氧分壓(PaO2)/吸氧濃度(FiO2)≤300mmHg;肺部影像學顯示多葉病變或48小時內病灶進展>50%;qSOFA評分≥1分;合并氣胸;需住院治療的其它臨床情況。
對于符合如下標準之一而診斷為危重癥病例者,需進入重癥監護病房治療:呼吸衰竭;膿毒癥休克;合并其它器官功能衰竭。
6.2 一般治療
監測生命體征、指氧飽和度,加強支持治療,保證充分熱量,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內環境穩定。如患者無休克證據,建議使用保守的輸液治療。
6.3 有效氧療
立即對低氧血癥的患者進行氧療。以5L/分的流速開始氧療,調整流速以達到非懷孕成年患者SpO2≥90%和懷孕患者SpO2≥92-95%為目標氧飽和度。嚴重的呼吸窘迫、中心性發紺、休克、昏迷或抽搐應在復蘇過程中接受氧療使得 SpO2 ≥ 94%,其他人群達SpO2≥90%。需注意處理2019-nCoV感染患者的氧氣接口時,應做好接觸預防措施。
當患者出現呼吸窘迫、標準氧氣治療無效時,應考慮為嚴重的呼吸衰竭,通常需要機械通氣,可選擇高流量鼻導管吸氧(HFNO)或無創通氣(NIV)。HFNO和NIV系統不會產生廣泛的呼出氣擴散,故產生空中傳播的風險應該較低。HFNO不需要氣管插管,但是在高碳酸血癥(阻塞性肺疾病加重,心源性肺水腫的加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精神狀態異常情況下,通常不應采用HFNO治療。如果患者可以耐受無創通氣,可以選擇NIV治療。血液動力學不穩定,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精神狀態異常的患者不應采用NIV治療。HFNO和NIV治療中的患者應密切監測,如果患者在短時間(約1小時)后嚴重惡化或無法改善,應該進行氣管插管。氣管內插管應由經過培訓的、經驗豐富的人員進行,并注意預防空氣傳播。有創機械通氣采取小潮氣量(4-8ml/kg)和低平臺壓力(<30cm H2O),以降低呼吸機相關肺損傷風險,建議每天進行大于12小時的通氣治療。
6.4 經驗性抗微生物治療
若有地方性流行病學史或其他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旅行史或接觸動物流感病毒)時,經驗療法應包括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或者膜融合抑制劑(阿比多爾)。
避免盲目或不恰當的抗菌藥物治療,尤其是聯合應用廣譜抗菌藥物。對于輕癥患者,建議根據患者病情靜脈或口服給予針對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抗菌藥物,如莫西沙星或阿奇霉素。對于重癥或危重患者,給予經驗性抗微生物藥物以治療所有可能的病原體。對于膿毒癥患者,應在初次患者評估后一小時內給予抗微生物藥物。經驗性抗生素治療應基于臨床診斷(包括當地流行病學,藥敏數據以及治療指南等)。經驗療法應根據微生物學結果和臨床判斷進行降階梯。
6.5 合理的糖皮質激素治療
由于缺乏有效證據及可能產生的危害,除非特殊原因,應避免常規皮質類固醇使用。可根據患者呼吸困難程度、胸部影像學進展情況,酌情短期(3-5天)使用糖皮質激素,建議劑量不超過相當于甲潑尼龍1-2mg/kg.d。
6.6 抗病毒治療
目前尚無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可試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成人每次500萬U,加入滅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每次2粒,每日2次。
7
2019-nCoV感染的肺炎的預防和防護
2019-nCoV感染肺炎的標準預防措施應該始終常規應用于醫療機構的所有區域。包括:手衛生;采用個人防護設備(PPE)以避免直接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以及不完整的皮膚等;預防針刺傷或者切割傷;醫療廢物處理、設備清潔和消毒,以及環境清潔。
↑
點擊文字查看
來源:思維導圖尹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