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頭影測量標志點:
標志點是用來構成一些平面及測量內容的點。理想的標志點應該是易于定位的解剖標志,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應相對穩定。但并不是常用的標志點均能符合這一要求,不少標志點的確定是由各學者提出的不同測量方法而定,而標志點的可靠性還取決于頭顱X線片的質量以及描圖者的經驗。
頭影測量標志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解剖的,這一類標志點是真正代表顱骨的一些解剖結構;另一類是引伸的,這一類標志點是通過頭影圖上解剖標志點的引伸而得,如兩個測量平面相交的一個標志點。
(1)顱部標志點
蝶鞍點(S.sella):蝶鞍影像的中心。這是常用的一個顱部標志點,在頭顱側位片上較容易確定。
鼻根點(N.nasion):鼻額縫的最前點。這是前顱部的標志點,代表面部與顱部的結合處。有些X線片上,此點顯示不太清楚,是因為其形態不規則骨縫形成角度之故。
耳點(P.porion):外耳道之最上點。頭影測量上常以定位儀耳塞影像之最上點為代表,稱為機械耳點。但也有少數學者使用外耳道影像之最上點來代表,則為解剖耳點。
顱底點(Ba.basion):枕骨大孔前緣之中點。一般此點較易確定,常作為后顱底的標志。
Bolton點:枕骨髁突后切跡的最凹點。
(2)上頜標志點
眶點(O.orbitale:)眶下緣之最低點。當病人兩側對稱及在完好的定位下,左右眶點才于同一水平,但實際上難以達到。一般X線片上可顯示左右兩個眶點的影像故常選用兩點之間的點作為眶點,這樣可減小其誤差。
翼上頜裂點(Ptm.pterygomaxillary fissure):翼上頜裂輪廓之最下點。翼上頜裂之前界為上頜竇后壁,后界為蝶骨翼突板之前緣,此標志點提供了確定了上頜骨的后界和磨牙的近遠中向間隙及位置的標志。
前鼻棘(ANS.anterior nasal spine):前鼻棘之尖。前鼻棘點常作為確定腭平面的兩標志點之一,但此標志點的清晰與否與X線片的投照條件有關。一般不作近遠中長度測量所用。
后鼻棘(PNS.posterior nasal spine):硬腭后部骨棘之尖。
上齒槽座點(A.subspinale):前鼻棘與上齒槽緣點間之骨部最凹點。此點僅作為前后向測量所用。
上齒槽緣點(SPr.superior prosthion):上齒槽突之最前下點。此點常在上中切牙之牙釉質-牙骨質界處。
上中切牙點(UI.upper incisor):上中切牙切緣之最前點。一般上中切牙的測量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此點與根尖相連作為中上切牙牙長軸來作為角度測量的一個平面,另一種是測量此點與其他結構間的距離。
(3)下頜標志點
髁頂點(Co.condylion):髁突的最上點。
關節點(Ar.articulare):顱底下緣與下頜髁突頸后緣之交點。關節點常在髁頂點不易確定時而代替髁頂點。
下頜角點(Go.gonion):下頜角的后下點。可通過下頜支平面和下頜平面交角之分角線與下頜角之相交點來確定
下齒槽座點(B.supramental):下齒槽突緣點與頦前點間之骨部最凹點。
下齒槽緣點(Id.infradentale):下齒槽突之最前上點。此點常在下中切牙之牙釉質-牙骨質界處。
下切牙點(Li.lower incisor):下中切牙切緣之最前點。
頦前點(P.pogonion):頦部之最突點。
頦下點(Me.menton):頦部之最下點。
頦頂點(Gn.gnathion):頦前點與頦下點之中點。
D點:下頜體骨性聯合部之中心點。
這些標志點中,有些是在正中矢狀面上,是單個的點。如鼻根點、蝶鞍點等。而有些則是雙側的點,如下頜角點,關節點等。若由于面部不對稱而使兩側之點不重疊時,則取二點間的中點作為校正的位置。
(4)軟組織側面標志點
額點(G.glbella):額部之最前點。
軟組織鼻根點(NS nasion of soft tissue):軟組織側面上相應的鼻根點。
眼點(E.eye):瞼裂之眥點。
鼻下點(Sn.subnasale):鼻小柱與上唇之連接點。
唇緣點(vermilion borders):
上唇緣點(UL′):上唇粘膜與皮膚之連接點。
下唇緣點(LL′):下唇粘膜與皮膚之連接點。
上唇突點(UL):上唇之最突點。
下唇突點(LL):下唇之最突點。
軟組織之頦前點(Pos.pogonion of soft tissue):軟組織頦之最前點。
軟組織頦下點(Mes.menton of soft tissue):軟組織頦之最下點。
咽點(K):軟組織頸部與咽部之連接點。
2頭影測量平面
(1)基準平面:基準平面是在頭影測量中作為相對穩定的平面。由此平面與各測量標志點及其他測量平面間構成角度、線距、比例等8個測量項目。目前最常用的基準平面為前顱底平面、眼耳平面和Bolton平面。
前顱底平面(SN.SN plane):由蝶鞍點與鼻根點之連線組成,在顱部的矢狀平面上,代表前顱底的前后范圍。由于這一平面在生長發育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而常作為面部結構對顱底關系的定位平面。
眼耳平面(FH.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由耳點與眶點連線組成。大部分個體在正常頭位時,眼耳平面與地面平行。
Bolton平面:由Bolton點與鼻根點連接線組成。此平面多用作重疊頭影圖的基準平面。
(2)測量平面:
腭平面(ANS-PNS.paltal plane):后鼻棘與前鼻棘的連線。
全顱底平面(Ba-N):顱底點與鼻根點之連線。
合平面(OP.occlusal plane):合平面一般有兩種確定方法。一種是以第一恒磨牙的咬合中點與上下中切牙間的中點(覆合或開合的1/2處)的連線。另一種是自然的或稱功能的合平面,由均分后牙合接觸點而得,常使用第一恒磨牙及第一乳磨牙或第一雙尖牙的合接觸點,這種方法形成的合平面不使用切牙的任何標志點。
下頜平面(MP.mandibular plane):下頜平面的確定方法有3種:
(A)通過頦下點與下頜角下緣相切的線。
(B)下頜下緣最低部的切線。
(C)下頜角點與下頜頦頂點間的連線(Go-Gn)。
下頜支平面(RP.ramal plane):下頜升支及髁突后緣的切線。
面平面(N-Po.facial plane):由鼻根點與頦前點之連線組成。
Y軸(Y axis):蝶鞍中心與頦頂點之連線。
來源于中華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