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閑彈醫跡江湖
世間所有人力創造的事物,
只有用心才能做得最好。
但我積數十年的觀察發現,
絕大多數人只是用力而已。
不是他們不努力,
而是他們誤把用力當成了用心。 —楊閑潭
和一幫非醫人士閑聊,我提了個問題:
在天朝,你們認為哪一類人獲得的是最好的醫療?
A、 窮人
B、 富人
C、 中產
D、 達官貴人
問題拋出后,現場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假思索地回答“D、達官貴人”。
是達官貴人嗎?
我給他們講了個我一官場朋友告訴我的故事。
他們當地一相當級別的領導夫人,患一慢性病。病不嚴重,并無生命危險。
但因為是領導夫人,醫院及當地衛生部門相當重視,組織了數位專家會診。會診醫生都很認真,討論也很激烈。
最后會診意見分為兩類:一類堅持應該保守一些,以藥物治療為主;一類堅持應該激進一些,采取手術治療更好。
兩派意見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吵得不可開交。這倒沒什么,關鍵是,堅持藥物治療的都是會做手術的外科醫生,堅持手術治療的都是不做手術的內科醫生。
一眾人聽了,大笑說:“看來這領導夫人也沒有獲得最好的醫療啊!”
是的,他們已經明白,這領導夫人看似被專家環繞,實則卻被醫生們互相推諉。
雖然在尋常人看來,能給領導或其家屬看病,是醫生能力的體現。既能和領導攀上關系,又能在醫生履歷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在真正有實力的醫生(這類醫生不需要通過巴結領導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眼里,給達官貴人看病卻是個燙手山芋,恐避之不及。問診時的戰戰兢兢,治療中的如履薄冰,治療后的提心吊膽,整個過程中的“壓力山大”,都讓醫生無法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這類讓醫生一心只想“自保”的病人能獲得最好的治療嗎?我想不能,這類病人,充其量只是獲得了“最佳服務態度”的治療罷了。
有人問了,那窮人能獲得最好的醫療嗎?
當然不能。
與顯貴們相反,他(她)們受地域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往往看不到好醫生。
許多偏遠山村的老百姓生了病,若是輕癥,便找村里的赤腳醫生開幾貼藥,打上個幾針。若是重疾,最遠也就是去縣醫院找醫生看看。若是無法治療,也就算了。
要是讓他們去省城或國家級的醫療中心就診,別說醫療費了,可能連路費都負擔不起。
窮人是因為沒錢不能獲得最好的醫療,那富人呢?
富人可以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例如不用搶專家號,能住VIP病房,有24小時專職護士。但并不意味著她(他)就享受了最好的治療。
我一消化科同學,曾會診過一富豪千金。千金因肚子不舒服(事后看起來,其實就是個物理性胃腸炎)住進當地最好的醫院。
醫院高度重視,婦科、消化科、泌尿科……各科室醫生全部到場進行會診,B超、婦科檢查、腸胃鏡……各種診療手段也一一用上,從頭查到腳,并沒發現多大問題。
醫生們決定觀察一下再說,但病人一直說她自己腹部不適,大罵醫生無所作為,要求用最好的藥物進行治療。主治醫師被逼急了,只好每天給她輸液吃藥,用上了最好的抗生素。
于是數日之后,引發腸道菌群失調。折磨近一月的時間才終于好起來。
看來,富人享受的只是最“豪華”的治療,而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治療。
那究竟哪一類人能獲得最好的醫療?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知道,醫生眼里,最好的治療是什么?
在醫生眼里,最好的治療其實就是醫生最“用心”的治療。
“用心”是對病人認真負責,為病人著想。“用心”也是心無旁騖,傾盡全力,一心想要解決患者的問題。
多年前,曾有一個宜賓的病人找我看病。他患嚴重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病情非常嚴重,不做消融術,心衰會進行性發展,預期壽命不過數月。而做消融術,有相當可能會在術中發生意外。我是不太愿意給他做的。
病人卻跟我說:“楊教授,我知道這臺手術風險很大!但風險不是對我,而是對你。我自己本身就是快死的人了,手術失敗了,我早點走也是解脫。但手術失敗了,對你的職業生涯都會造成影響,我知道對不起你。不管手術結果怎么樣,我們一家人都很感激你,我們想請你給我做手術”。
我很感動,便拼盡了全力,給他做了8個小時的手術。手術很成功,他活下來了,一直活到現在。活到看到自己外孫女出生,看到外孫女上學。
這件事情雖過去多年,但我常常在想:救了他命的是我嗎?
不,不是的。
是他自己救了自己的命。說到底是他自己努力得到了最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