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13日,第四屆基于循證醫學的口腔種植臨床先進技術研討會如約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邀請到來自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亞,瑞士等9名國際頂級專家以及國內9名種植一線專家,結合臨床工作親身體會,和我們一起探討如何發現臨床問題、如何設計臨床研究,共同推動臨床學科進步。
作為會議承辦方的學牙網,特邀參會人員將此次研討會上導師演講內容編寫為“聽課筆記”,持續推出,以饗讀者。
Prof. Torsten Jemt 指出骨吸收和種植體失敗具有多種原因,這些原因是復雜的、多因素的。
其中患者的宿主反應是一個需要被考慮的重要因素。由于牙菌斑或吸煙而導致牙齒缺失的患者需要種植,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因為牙菌斑或吸煙而致牙齒缺失。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種植體對宿主來說是異物,而不是宿主組織或者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東西。
所謂異物是指來源于患者機體以外的東西,不能被宿主的免疫系統識別為宿主的一部分而不產生生物學反應。
所謂異物是指來源于患者機體以外的東西,不能被宿主的免疫系統識別為宿主的一部分而不產生生物學反應。
Prof. Torsten Jemt總結了12篇關于種植體周圍骨丟失且具有5年隨訪時間的文獻得出1144名患者、 5470個種植體中只有5.1%患者、20.2%種植體沒有骨丟失,而94.9%患者在種植5年后于影像學上顯示骨丟失。
Prof. Torsten Jemt分析了診所30年1264例種植體失敗的現象,發現大部分種植體失敗發生在修復后第1-2年,原因是可能沒有形成良好的骨結合。而形成骨結合后種植體5年失敗率為2.9%。
那么骨丟失和種植體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呢?Prof. Torsten Jemt認為免疫反應參與了種植體骨結合和骨丟失過程。不同患者的免疫反應?感性不同,有些患者具有炎癥易感性,低水平的異物刺激即會激活炎癥反應。因此可以推論出這一類患者具有較多和炎癥相關的疾病,如牙周炎、骨關節疾病、種植體周圍炎及心血管疾病等,而且會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呈現出這類疾病,具有早期死亡的高風險性。
早期即有文獻報道腎移植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劑后能顯著降低高菌斑下的牙齦炎水平。亦有文獻表明牙周炎患者對牙周治療反應性低的話對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高。
來自瑞士關節成形術登記表的數據顯示低于55歲就因骨關節炎而進行關節置換的患者對炎癥有較高的致病率和致死率。需要種植的患者很大一部分即來源于炎癥易感人群。
當患者被診斷為種植體周圍炎后,對患者來說意味著什么?在長期的隨訪中種植體周圍炎患者會發生什么?Prof. Torsten Jemt研究了種植體周圍炎患者隨訪9年中手術治療、單純衛生清潔和不治療的預后差異。結果顯示手術治療組在隨訪中發生更多的骨吸收,種植體失敗率為 17%,而不治療組骨吸收最低,種植體失敗率為8%。
目前對種植體周圍炎的定義中尚無能夠預測將來種植體失敗的風險因素,因此診斷為種植體周圍炎并不意味著具有種植體失敗的高風險性。但是即便是衛生清潔過程中的探診也會增加種植體失敗的風險。 Prof. Torsten Jemt呈現了兩個病例均說明了治療創傷(探診、取出植體)增加了骨丟失和種植體失敗的風險。
Prof. Torsten Jemt進一步研究了134名種植體周圍炎患者于2003年至2010年期間隨訪次數和外科手術次數與骨丟失的關系,結果顯示隨訪次數越多、手術次數越多,骨丟失越明顯。原因可能是與患者自身炎癥程度重相關,也有可能是探診創傷所致的骨丟失。
除了了免疫反應因素外, Prof. Torsten Jemt還指出了了種植體數量、年齡均與種植體失敗相關。種植體植入數量多意味著牙齒缺失多,表明患者有嚴重的牙齒問題。研究發現患者單牙缺失種植成功率高于無牙頜種植。
Prof. Torsten Jemt研究了無牙頜患者年齡與死亡率的關系,發現年輕的無牙頜患者比同年齡的正常人群呈現了較高的死亡率,而老年無牙頜患者比同年齡的正常人群呈現了較低的死亡率。
這些研究說明了種植體數量、種植體并發癥/失敗率和患者死亡風險存在相關性,因為骨整合是一個被免疫系統所控制的炎癥過程。
炎癥易感性患者會較早出現牙周炎、骨關節問題、對牙周炎治療低反應性、較早丟失許多牙齒、 較早接受種植治療、呈現較多的種植體周圍炎等問題、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和死亡率。總之,炎癥易感性患者是種植體周圍炎的高風險患者。
骨丟失與種植體失敗有許多原因,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有炎癥問題,其他一些因素也需要被討論。Prof. Torsten Jemt認為牙醫是種植體失敗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牙醫的態度、對病例的選擇、治療方案的制定、修復方式的采用、隨訪的方式等都會影響種植體的成功與否。
來源;朱麗琴 學牙網